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芳 《时代教育》2015,(4):140-141
本文主要联系悲剧的含义阐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社会、文化、个人三个方面来探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分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塑造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中.祥林嫂是其中之一,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既是个人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通过两条叙事线索展开的,一条是祥林嫂自身命运的不幸,另一条是"我"对此事的所见所闻,前者呈现出的是祥林嫂悲剧的戏剧性、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使这一悲剧的深刻性昭然若示。这种叙事方式承载了多重悲剧因素,从而使作品主题蕴涵深广,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毁灭。“克夫克子”的祥林嫂就具体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悲剧性艺术特色。本文以鲁迅先生悲剧的创作体现了悲剧观念为立论根据,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祥林嫂所具有的“可贵之处”及其毁灭的具体分析,得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印证了鲁迅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1924年的中国社会现状是一个遥远的难以企及的过去,祥林嫂的悲剧发生于时。于当代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是文章探讨的重点。从小处着手,逐层深入地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给学生以更为真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陈黄丽 《成才之路》2014,(17):59-59
从封建礼教和周围"看客"的冷漠和麻木无情两个方面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性,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吕瑞娟 《文教资料》2014,(11):10-1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身上的悲剧特征引起了读者的诸多反思。文章对祥林嫂的悲剧特征和对现代人的启示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祝福》是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长期以来 ,人们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小说的主题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解读 ,本文试从女性文化存在角度 ,透过祥林嫂心路发展历程 ,揭示出祥林嫂的悲剧是角色丧失与因袭濡染双重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富于独特的美学意义,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朴素平易之美,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作家写作的主旨,本教学设计以拯救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最终课堂指向,重新设计“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探讨“我”如何拯救祥林嫂;绘制曲线图,梳理探究祥林嫂人生重大变故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发挥想象,编写独白,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与性格的关系;重塑自“我”,创作对话,理解作者疗救生命的创作主旨。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使我常常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是的.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胡家坳。她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生不见容下人间.死亦不能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多么痛苦无助的生灵。在无边的夜一样的大海里.祥林嫂四处寻觅.竭力表现.争取回归到奴隶的身份和被收容的境地.但这一切都注定了她的徒劳无益。鲁迅正是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要怀着浓重的悲悯揭开这个过程.以细节集中展示身份认同的文化悲剧与宿命局限.将无价值的追求与信仰撕破.以悲剧的手段来展示荒诞与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 ,首先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社会人物 ,其个人思想品格具有真善美的合理性。只有充分认可这个悲剧人物的人生价值所在 ,才能正确评价小说的悲剧艺术价值所在。从悲剧审美评价 ,《祝福》是一篇创造性实践悲剧艺术法则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都发生在本该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作者如此巧妙地安排,可谓匠心独运。既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把握祥林嫂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又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生活在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是没有"春天"可言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鲁迅名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内涵,进行文化心理的解读,着重说明儒释道三者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积演为民族文化心理,是促使祥林嫂在极度恐惧中走向死亡的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面对近万字的《祝福》,阅读过后初步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有直观的压抑之感,若想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一步浸润《祝福》的悲剧感,需要寻找到祥林嫂“死亡”的三重奏:祥林嫂的悲剧之悲不仅仅是她最终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封建礼教和人心凉薄对她生的希望的蚕食,更有甚于被忽略、被遗忘的终极悲哀。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鲁迅白话小说作品之一,通过对“祥林嫂”的全方位刻画,塑造出文学史上的经典。“祥林嫂”的生活充满了“笑”与“泪”,是“荒诞”和“悲剧”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祝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典型,这一典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剧。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凶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封建的五权: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政权。就是这五根绳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祝福》,以饱含同情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极其不幸的命运遭际,生动有力地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为塑造好祥林嫂的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着力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着力勾画了“我”、“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众多人物,这些人,或见证、或制造、或参与、或催生了祥林嫂的悲剧。在这些人中,卫老婆子是一个特别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的悲剧似乎早已成定论,也让人们谈得过于烂熟了。人们认为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是封建的吃人礼教造成的。我认为这些结论太笼统了,太宽泛了。确切说,祥林嫂是恶俗陋习的牺牲者,她的悲剧正是因为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犯了恶俗陋习的禁忌。 恶俗是指严重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人们思想的风俗,多发生在迷信盛行的蒙昧时代和晚熟民族居住的僻远之地,以野蛮残忍为突出特征。恶俗也叫愚昧、迷信的陋俗,能造成人的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尤其对妇女的摧残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