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基于翻译主体间性,论述了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并回答了为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译者应有何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语用隐含十分丰富,分析研究这些隐含对于理解原著和鉴赏译文得失十分有帮助.本文按照言外行为的类别,对<红楼梦>人物话语中的语用隐含进行区分,并综合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预设、会话含义等理论对所撷取的人物话语例子进行详尽分析,从语用隐含的角度计论了翻译此类文本所应达到的"对等"标准,并据此对有关译文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时代、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如果一个作者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语言运用得简练、流畅、准确的同时,还能将其要表达的主旨很好地传递给读者,将文章中的人物语言特点完美地展现给读者,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这个作者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但是,要想成功地在作品中向读者展现出人物的语言特点,就需要作者用心地进行人物创造。《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也是人物语言运用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他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其"归乡、寻根"的叙事模式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小说采用了不可靠叙述手法,从费伦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三种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来分析,《归去来》中的叙述者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小说不可靠叙述的运用,更彰显了作品主题:知青一代人寻根途中尽管迷茫,却仍不放弃追寻自身价值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为例,在分析了作者的"冰山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海明威的作品具有典型的非言语叙事的文体特征.同时,指出实现这一叙事效果的两个途径:一是借助故事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褰,另一个是利用简练的叙事语言所产生的语义空白来引导读者对小说进行再创作,从而实现言语之外的叙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通过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总结了作者的女性观与婚姻观。接着借助"隐含作者"理论,特别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了造成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女性观与婚姻观的巨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关于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由韦恩·布思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首次确立,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叙述者的可靠与否,学界却始终存在很大分歧。在对众多观点的归纳中可以看出,界定不可靠叙述者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既不能完全由作者判定也不能完全由读者确定,而应该从作品本身去判断。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9.
依据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探讨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旅馆》(Hotel)选段《讹诈》中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及原因,提出叙事策略的"客观化"与"前景化"凸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是作者的匠心选择与写作技巧高明之处,也是《讹诈》能成为世界经典名作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倾向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艺术手段,特别是小说,在艺术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人物塑造的是否典型,人物的形象是否鲜明.一部好的小说,他的人物是活在读者的心中的,有时人们可能忘记了作者,但书中活生生的人物却使人难以忘怀.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生命.小说《子夜》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表现了茅盾惊人的艺术才能.《子夜》一共有九十多个人物,组成了复杂的人物画廊,三十年代初那个病态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在作品中几乎都有他们的典型代表.在《子夜》中,有官僚买办、有民族资本家、有他们的经纪人;有地主、有封建遗老阔少;有工人、农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还有工贼把头、律师、诗人、教授、大学生,有投机的政客,失意的军人,还有一帮小姐太太以及交际花、暗娼等等,这些人物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复杂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11.
余华曾被视为"先锋小说"作家代表人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构筑起了一个写实的世界,《许三观卖血记》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读者读完作品之后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许三观如此沉重的苦难?本文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作者自身的宿命观念等三个方面来探寻许三观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它代表了《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小"人物,作者能够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之间毫不雷同,各有千秋,主要是娴熟地运用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通过对人物言和行,小说细节、矛盾冲突事件的描写,来塑造人物。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小说中各种小人物,使小说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叙述视角的策略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波伏娃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灵活运用,勾连了情节线索。其中,第一人称内视角从主人公目前的角度表达了作者代表女性发出的伦理意图;限制性全知视角使读者与人物产生理智性共情感受;还有不同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配合。这些叙述手段的交错使用都具有深刻的叙事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卫慧及其代表作<上海宝贝>自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作为"七十后"中前沿人物的卫慧,在小说主题中隐含着对女性主体的深层思考,其中不乏渗透着对传统男权意识的动摇和撞击,给了我们甚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的哥特小说《黑猫》和《泄密的心》在继承了英国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坡的小说中,由于叙事视角的变化,使作品在更多的层面上呈现出情节的丰富和人物的多变;对纠缠于极端矛盾中的人物内心的深层挖掘,又使作品专注于对心理状态和心智之间的相互转变的探索;在达到一种"效果或印象的统一"的同时,更使作品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学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威廉·福克纳具有较为关键的地位和价值,他的作品也被奉为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从结构关系上分析,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是具有密切关系的两部分内容。其中,伦理叙事的侧重点在于小说的伦理主题。威廉·福克纳的小说体现在南方历史、家族、种族等主题的描写上。叙事伦理则侧重于小说描写中叙事技巧的运用、叙事过程的呈现以及叙事形式的开展,合理的运用叙事伦理能够更加充分地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两者的紧密结合和关照是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分析和体会小说精神及文化内涵方面,依托宏观上的这一思路,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和体会威廉·福克纳小说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19.
戏剧是"道德判断的试验场","寻找"是戏剧的基本母题,剧作家的伦理思考往往具体化为作品中主体对客体的寻找,并借以探索各种善与恶的可能性."寻真""寻根""寻路"是"新时期"戏剧"寻找"母题的三种显在模式,"寻找"的意义呈现出从社会批判到文化思考再到哲理探索的递进,赋予新时期戏剧多方位、多层面、丰富复杂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隐含作者、叙事者之间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自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相关观点后,关于叙事者的可靠性研究便层出不穷。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写作第一人的鲁迅,其作品在文学理论得到十足发展的今天看来,相当一部分作品中的叙事者的叙述"不可信"。但也就是这些可靠或不可靠的叙事者成就了文中的经典角色,使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得以超出其他小说,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