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2.
“愁”.一直是古代文人笔下连绵的感情浪潮。他们把抽象的、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动人,彰显了汉语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祝玉怀 《考试周刊》2013,(45):15-16
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诗词名家却能以神奇之笔,将抽象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使读者受到极大感染。  相似文献   

4.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 ,秋风起了 ,秋雨下了 ,秋叶落了 ,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 ,特别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代文人。《汉乐府·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的诗句 ,道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致和文人们典型的心境。古人写愁绪有很多名篇名句 ,屈原的《离骚》以长歌的形式抒发被楚王放逐的郁闷 ;张衡的《四愁诗》一唱三叠 ,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心声 ;李白也有很多写愁的诗句 ,随手拈来 ,皆成名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秋甫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  相似文献   

5.
“愁”本来是主观抽象的思维活动,但若借助恰当的具体形象来摹写,就能使之变得有数量、有分量、有重量,并且可以用长度、宽度、甚至时间来丈量。如此,就让无形的愁情变得可见、可闻、可触、可数、可量……从而获得神奇的立体效果,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数一数、量一量、品一品文人墨客心中的愁思。愁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以不断东流的一江春水喻亡国愁恨之无穷无尽,形象可感。“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把愁物质化,变为辛酸之泪,随水…  相似文献   

6.
愁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较难形诸笔墨,因为它是一种抽象的、高级的感情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诗人调动头脑中的生活积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愁许许多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不但把愁写活了,而且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很多写"愁"的名句,成为永远的艺术经典。  相似文献   

7.
<正>《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朝李白等诗人为题材的动漫电影,讲述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李白和高适等人去长安寻求建功立业机会的传奇故事。李白因出身贱籍而无缘科举,只好豪掷千金结交显贵来展示才华,以期荐拔。而当李白获得玄宗赏识得授翰林伴驾的时候,却因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辞归山水,吟诗作赋。最终由“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猛志少年,变为一个“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郁郁不得志的垂暮老人。至此,盛唐余晖隐去,唯有唐诗永存诗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8.
<正> 李清照是宋代感情极其丰富的女性,又是善于表情达意的词人,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怀念亲朋的别愁离恨,还是家破国衰的悲伤忧患,部把一个抽象的“愁”字,写得具体可感,读来能闻于耳,触于目,会于心,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李清照笔下的“愁”有重量。她的《武陵春》词云:“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相似文献   

9.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中有一种现象,即用近乎相反的语言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言若反而情相类。如同是言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都是借头发来说,却一“长”一“短”。  相似文献   

12.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者,孤寂落寞也。考察历史上有所成就之人,寂寞者大有人在。屈原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寂寞;柳宗元有“倚楹遂至旦,寂  相似文献   

13.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4.
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中考以后,各大媒体上陆续出现了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我也点评了上百篇2009年的中考佳作。经过阅读和点评,我有一个不小的发现: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是一种新“八股文”,即拿古人说事,靠古人“吃饭”,借古人还魂,演绎古人的故事成篇成文。通篇作文只是写三个(不多不少,恰好三个)古人,不是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就是写苏轼、苏武、李煜,李清照、鲁迅等,似乎离了他们就不能作文似的。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诗最爱比兴,可用于比兴的事物极多。水,就是其中一物。1.以水衬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已是那样深湛,即使深有千尺,又怎及得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2.以水添愁。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三更人静,人已自伤情,  相似文献   

17.
歌乐的声音之美,抽象无形,飘忽不定,转瞬即逝,很难真切细腻地描摹传达。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关歌乐描写的诗文佳句,脍炙人口。如《论语》中写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列子》中写韩娥歌声美妙动听,“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技艺高超的乐师李凭在秋高气爽之日弹奏精致的箜篌(一种类似竖琴的乐器),奇异缤纷的乐音竟使“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又使“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李白的《听蜀僧氵睿弹琴》中写高妙的琴声使“客心洗流水,遗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相似文献   

18.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下面以唐诗为例,稍作归纳。 一、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在登高诗中表达最多的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是这首诗歌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的典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通篇都道出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寓景于情,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比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此外,诗人们在登高之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此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转,情致婉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伤感。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1,(8):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一、"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笔下的"愁"是"三千丈"的白发、万里长江,写出了"愁"的长度。南唐后主李煜更语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可见的愁绪化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不仅有长度,还有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