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因此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所关注的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的“一次性消费”方式,目前正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运用。它不但能满足读者“详知”的需要,也成了各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何为新闻的“一次性消费” 所谓“新闻的一次性消费”,就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部价值进行一次性报道。这种处理新闻的新操作方式,近年来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是对新闻体裁资源的更进一步整合。 新闻一次性消费处理形式,也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消息要“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进行简要介绍。但随着受众  相似文献   

2.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5,(12):68-68
新闻贵“新”,新在能抢先一步,迅速出手捉“活鱼”;新在能有独特发现,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好新闻;新在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言人所未言,喊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3.
黄文 《新闻实践》2010,(11):76-76
从新闻的定义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它不是人为地去制造一件事,不然就违背了新闻的规律。但在市场经济法则下,企业为了有效地提高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时常去“制造”新闻,主动邀请媒体来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经过策划“雕琢”的新闻,其实也是新近发生的事,于那些看似自然发生的新闻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4.
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新闻”是在“民主新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闻概念。与“民生新闻”不同的是,“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斌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盘众的公民意识以及大众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  相似文献   

5.
面对以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为特叫征的新世纪,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党报要在众多媒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让党报真正走出机关,走向市场,走近百姓。 明确主攻点,推“重”出“深”,举龙头,树权威,打造冲击市场的“重型炮” “重”和“深”在报道上能够起到“龙头”、“压阵”的作用,应作为增强党报权威性、开拓新闻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主攻点。实践中许多新闻事实也需要透过表象进行理性透视,因而对于一些主题重大、有重要内涵的新闻事实的审视,我们不能单纯局限于报道事情的表层,而应根据大众的需求,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搞好深度报道,在报道事  相似文献   

6.
从去年初到现在,我一直坚持天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认真研读,每天做笔记,写下心得。回味再三,深深感到《焦点访谈》确实是一档高格调、高品位、不能不看的好节目。这是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它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鲜明的旗帜意识在节目中一以贯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时事追踪报道”,还是“新闻背景分析”;无论是“社会热点透视”,还是“大众话题评说”,都无不强烈地表现出新闻评论的旗帜意识。它在旗帜指导下“追踪”“分析”,在“透视”“评说”中体现旗帜。正是在这种旗帜意识的能动作用下,本档节目…  相似文献   

7.
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各种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被各种信用关系所联结,一切经济表象活动都深刻地体现着信用的内涵。虚假新闻,说到底是一种严重的媒体失信行为,因而构建媒体信用体系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如何建构这种管理模式?本文提出的基本设想是:建立新闻机构及采编人员的信用制度,建立“信用等级双轨制”考核体系和严格的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三贴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得到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三农”问题作为普遍关注的热点,更成为各媒体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三农”宣传百花齐放,“三农”报道精品迭出,成为众多媒体的一大亮点。透过热闹的表象,笔者以为贯彻“三贴近”原则,真正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不同于一般平面式的事实罗列,更不是对新闻事实的浅尝辄止,应该是事实客体在记者主体意识统领下的深度反思,是新闻事实表象下更为深层的本质表达.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深度报道在揭示事物本质、挖掘新闻内涵时更加入了音响的呈现,从而使广播深度报道产生了独有的魅力,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用“音响”打造“深度”,让听众进一步地准确理解新闻事实的内涵,使广播的深度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价值得到有效挖掘,提高了新闻传播价值和广播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可视性受到读者的亲睐及媒体的重视。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它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报道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七足“软中有硬”的。社会新闻的专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介的报道对象从大体上讲无非是各种社会现象。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现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一般规律和趋势意义上的“现象”。二是具有重大现实问题意义上的“现象”,一般宣传上习惯于称之为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就是这一层次上的现象。三是日常用语中的“现象”,它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过程。显然,第一类现象不是新闻报道的具体对象,第二类现象新闻实践虽然很感兴趣,但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在新闻中所占比例很小,第三类现象才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现在有些记者摒弃现象,强调报道的本质真实,美其名曰让现象(“真实”)为主题服务,不仅现象的三个层次没有清晰区分,而且真相与表象、假象、幻象混杂纠缠在一起,这就极易引起新闻失实,导致侵权诉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安若 《青年记者》2006,(2):37-37
媒体中大量的社会新闻的报道在开启人们消费意识上起到了先锋作用。但是社会新闻的制作也带上了化工业生产的影像,在媒介生存发展竞争的大背景下,传媒集团极力营造消费主义的氖围中,社会新闻利用其强大的社会性和传播性优势,展开了本来就“软”的新闻“可售性”的变革。社会新闻的这种趋势在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张力”,呈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社会新闻开始注重新奇怪异,娱乐功用;娱乐新闻的报道开始注重“花边新闻”而不是演艺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为了迎台受众实现生产消费的最大化,媒体以消费为导向进行“新闻生产”,体现出了社会新闻为迎合消费而呈现严重的“消费主义化倾向”。所谓的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氖围。因此,消费主义实际上足一种为商业集团的利益所驱动、为大众传媒所推广、将越来越多的人群卷入其中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化帝国主义”和“媒体帝国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第一时间”四个字,从网络上可以浏览到无数结果。通过检索,可以看出这一词组问世最多只有四到五年。“第一时间”,曾经给人们以“鲜活”之感,媒体纷纷采用,如今已为百姓所熟悉。人们知道,任何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各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绝不会在“第二时间”。于是,一些认真的受众提出疑问:“第一时间”到底是什么概念?可以想象,媒体的初衷,是为强调时效性而巧妙利用了“新闻事件最近点”原理而使用了“第一时间”字样,以此包装自己、增加新闻卖点。同时也是为了向受众传递这样的信息:本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论述的新闻策划,不仅包括人们所说的“新闻策划”,也包括所谓的“策划新闻”。应当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这些与“策划”有关的词条基本上都是伴随着都市报的兴起而在新闻界更广泛和更明确地流传开来的。虽然在“策划”被广泛运用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这些词语的争议,但是反对的声音至今仍然认为,新闻应当报道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媒体不应当对报道对象进行更多“操纵”和“炒作”。尽管如此,策划意识仍一直在各家都市报内部被强调和提倡,“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仍在各家都市报上举目可见,策划能力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普遍被看…  相似文献   

15.
外国媒体的受众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有两件事强烈刺激着国内的媒体市场:其一,面对WTO带来的机遇,是合作还是回避?其二,面对改扩版、新创版的运作,是按部就班还是善于创新?这里编译介绍了美、英、德、日等国家媒体树立受众意识的成功经验,希望国内媒体能有所借鉴,产生裨益。美国:新闻顾问开药方在美国,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五花八门,颇具特色,已成为最赚钱的电视节目。地方台的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与三大电视网的新闻都截然相反。地方台采取的一个重要策略是,聘请新闻顾问──他们称之为“医生”。每位“医生”为电视新闻“看病”、“下药”──告…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末的"钱云会事件",成为研究新闻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绝佳范本。个别媒体在报道中仅仅停留在现象真实的层面,而现象真实只是低层次的真实。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新闻工作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真实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本质真实是对新闻真实更高层次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应以本质真实为目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诉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原貌。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末的"钱云会事件",成为研究新闻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绝佳范本。个别媒体在报道中仅仅停留在现象真实的层面,而现象真实只是低层次的真实。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新闻工作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真实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本质真实是对新闻真实更高层次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应以本质真实为目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诉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原貌。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新闻写作看成是“一种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艾丰认为,新闻写作不只是处理作者与文字或者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地,是要处理记者和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记者和编辑等等之间的关系。这种把新闻写作过程“一支笔,一杯茶,一篇妙文纸上爬”的表象深化为处理新闻写作中几种要素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系统思维在新闻写作研究中的具体表现。系统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中。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的系统理论与系统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自然界、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袁明云 《新闻三昧》2000,(11):26-27
深度新闻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采写深度报道要像开发矿藏那样,透过事物的表象向事物内在的深处开掘。然而,这绝非易事。因为深度新闻常常深而不露,时而又深不可测。要寻觅它,捕获到它,仅凭我们的眼力还不够,务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繁纷复杂的事物现象中对事物本质作一番透视。寻觅深度新闻如探矿,识者为宝,不识者为“土”,我们只有具备地质学家那样“抓一把泥土就知道地层下的含矿量”的真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报道研讨班的热门话题。学员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报道面还太窄,往往是经济工作、经济领导或经济政策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加例子,或用例子解释政策,这样的报道很难使群众把它看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展报道思路和报道面。为此,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一、信息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该提供大量的简单明了的商品信息。这种信息经济新闻要注重可信性、可用性。在国外,人们把这类新闻称为“可供你使用的新闻”。目前,在我们的报面上这类新闻不但量少,而且提供的信息还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新路子。地方报纸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二、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从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交叉结合的角度采写的新闻。它透过社会现象看经济,透过经济现象看社会,抓二者的结合部。《人民日报》曾就一位女厂长被厂里一位工人杀害的刑事案件,透视经济改革的深层问题。《科技日报》曾就一位科技人员承包企业的奖金问题,透视社会各种人对经济改革的心态。这类新闻的采写和编辑,给我们提出了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要善于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出新,才能有新的立意和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