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习近平同志及其他共产党人在把握世界大势发展规律和汲取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领域展现了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传承性和当代实践性,彰显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是以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基础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而努力,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迄今为止,先后经历了苏共建立的政党革命共同体、国家联盟共同体和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三种过渡性质的实践形态。它们都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有着共同的最高理想、理论基础。但是,与前两种实践形态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主体性质、实践路径和结构形式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从全人类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出发,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生存危机所奉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一样,都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两者既一脉相承,在哲学基础、价值追求和实现条件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和时代传承;又因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不同,在科学内涵、目标构建和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诠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西方文明出现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在中国的引领下,将开创人类新文明。  相似文献   

6.
重视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贯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的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中庸》“参赞化育”说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它不仅明确了人在与自然万物关系中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而且又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切断,要求人们尊重、顺应自然,肯定了自然存在物独立的内在价值,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传统哲学底蕴。今天我们确立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深入探讨和充分汲取儒家发展观中的有益成分,承认并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着大量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劳动实践为理论根据,论述了人类共同体发展是从自然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再到真正的共同体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所向往的美好社会,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景提供了向度,为解决当前世界重大的具体现实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致思方式和理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路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懂得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十分珍贵的; 2.知道同学之间怎样才能建立和发展友谊; 3.明确“哥儿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情感目标: 1.愿意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从理论上延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真正的共同体”哲学思想,充满“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何以可能”的哲学之思;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还在实践层面引领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活动,回答了“人类社会走向何处”的世界之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的合理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汤因比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圈”理论,深刻阐释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解决一系列生态问题,他先后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但在希望接连破灭之后,提出建立“世界政府”的新方案。这个“世界政府”只是一个设想的乌托邦,这在当时乃至人们可以预见的未来都难以实现,但与当今社会和人文学界热议的“想象的共同体”不谋而合,可见,其思想的前瞻性和积极性不容忽视。而中国近年来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其高度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建设经过三个阶段,表现为三种形态。初创阶段为“结合体”形态,发展阶段为“聚合体”形态,高级阶段为“共同体”形态。走向“共同体”是班级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无论是儿童身心的发展,还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乃至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都植根于作为“细胞”的班级。以民主为核心价值的班级共同体的建设需要达成一个共识:民主要从娃娃抓起,民主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真正的民主是人的自由的保障和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视角和价值思维方式来审视我国的社会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来,"以人为本"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缘由、科学内涵、实现路径和意义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没有阅读理解,就没有更高层次的阅读;没有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没有阅读能力。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而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或者浅层面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元认知技能的引领下,采取“明确阅读目标,监控目标达成;明确文本认知方式,监控认知行为;创建阅读活动,评价理解的发生”等阅读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习得“真正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顺应新世纪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潮流,立足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来理解,不仅仅是指自然人和社会人,而且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由意味着人的解放。新一届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直接与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完整的人”,这表现在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无限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活动方式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全面的社会关系。“完整的人”的界定决定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是全面的历史,因而历史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但是,人的历史又不是杂乱无序的历史,而是一部统一的历史,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这种全面的多级发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认清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以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思考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内涵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思想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的培养赋予了新理念: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个体性,弘扬主体性,但更要培养人的公共性,塑造人的合作品质和共享、包容意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品质的培养,超越以往教育中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过度弘扬而产生的对公共意识的遮蔽,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确立“仁爱相遇”的他者思维,建构“生命互涉”的共存品质和“命运与共”的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合作共赢和共享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的论述是对旧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