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15日,记者约好在三联书店二楼咖啡厅采访沈昌文先生,没想到巧遇丁聪夫妇。丁聪先生是在老伴的陪伴下到编辑部拿稿的。很难想象,一位年届九旬、重病缠身的老画家,现在还在给一本杂志画版式。32开配一副图的封面,简洁的版式,还有每期必有的一两副漫画,读书的标准像25年不变,就是因为有了这“从一而终”的丁聪。为读书作画是丁聪生活里一桩顶顶重要的事。他盯稿子盯得很紧,稿若没按时来,就急得亲自到编辑部去取。这位抗战时就开始漫画创作、并曾在香港创办《良友》杂志的老画家说,他真的“欢喜这份工作”。不变的丁聪经历了《读书》的好几茬…  相似文献   

2.
七十交情九十翁,君今飞去一条龙。我是破车牛亦老,万人如蚁吊丁聪。这是我2009年6月送别丁聪的一首诗。我是在1935年认识丁聪的,那时,我22岁,他只有19岁,到我们永别,算起来已有74年了,我们都是年逾九旬的老翁了。能有七十多年的交情,不仅靠深情厚  相似文献   

3.
陈四益 《出版参考》2009,(11):38-38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也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怀念他,就请好其书,好其画,从而想见其人。老朋友,大多已届高龄,大热天往返劳顿,于生者有伤,于死者何益?一动不如一静,或可写一些文字,留下他生活的痕迹,留下一片情谊。至于一群不相干的人,行礼如仪,鞠躬如也,了无意趣。她劝我不要去医院探望,因为探望昏迷不醒的病人已经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报上得知,5月26日,我们爱戴和敬重的丁聪先生过世了。我们的爷爷叶圣陶、父亲叶至善,都是先生的好朋友。父亲是丁聪先生的同龄人,他钦佩先生的为人,欣赏他的漫画,还喜欢和他饮酒聊天。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写文章纪念他的这位好友。长辈们的相识、相交与合作,我们知道的不多,在父亲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中,提到在抗战胜利前1945年初,爷爷和丁聪先生的一次诗画合作,使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文化人是怎样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尽管画画的和写文章的,他们的手中有的仅仅是一支笔。  相似文献   

5.
丁聪是一位在漫画创作上有着鲜明而独特风格的漫画家,这与他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历练息息相关。他被人们公认为幽默大师,因为他有关照和把握世界的眼光和达观诙谐的人生睿智,他善于把戏谑背后的真诚、狂放背后的理智、滑稽背后的严肃巧妙地揉合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一幅幅既有深刻哲理寓意,又有简明生动表达,的佳  相似文献   

6.
在绝大多数内地读者看来,丁聪自1957年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段时间里他的漫画创作是一个空白.但是,对一个香港读者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在1963-1964年间,丁聪曾与老报人龚之方合作,以"北京小事记"为名,在香港<文汇报>上开设专栏,连续发表了数百幅新闻漫画作品.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新闻性、时代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和专家们解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提供了许许多多丰富而形象的细节.  相似文献   

7.
《兰台内外》2010,(1):60-61
2009年5月26日上午11点,著名漫画家丁聪在京逝世,享年93岁。丁夫人沈峻女士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相似文献   

8.
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带着家人一起到海边度假.因为职业的习惯,他总是留心观察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画面.年轻的摄影记者连续几天在海边散步时都发现,有一位老渔夫总是会在这个时候打上一网鱼.这里的鱼种类繁多,而且能够看得出老渔夫的捕鱼本领也很高,所以每次年轻的摄影记者和他的家人都会看到老渔夫能够打捞上满满一网鱼.  相似文献   

9.
子伶 《出版史料》2009,(3):127-128
我有时有幸遇丁聪,总称呼他“老丁”。在我是出于南方习俗的敬重,因我是小字辈。后来有人指点我,要我忘记年龄悬殊的差距,尽管称他“小丁”好了,因为几乎四十年来,丁聪始终自称“小丁”,没有改变初衷。难怪数年前,吴祖光同志赠诗有云:六十依然是小丁。“小丁”,已有一种不倦地追求某种精神品格的内含了。  相似文献   

10.
在出版界我认识一位老编审,他平时说话慢悠悠的,做事慢腾腾的,工作上也不例外,选题、组稿、审稿都是慢节奏,总是比别人慢几拍.为此,有人戏称他为"慢编".工作上常常有同事和作者与他着急.老编审不生气,总是乐呵呵地解释:"不急,不急,时间和实践将会验证最终结果."但别看他慢,其生活和工作却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1.
刷脸卡     
记得单位刚装上刷脸考勤机的那天早上,同事的微信群里一片鬼哭狼嚎。小咪胡搅蛮缠地说:“红外线扫描每大对着我们的脸扫来扫去,对皮肤有没有伤害?毁容了算不算工伤?”老Q则紧张道:“好像要迟到了,我这老脸要是刷不上.就没脸见人了!”结果,老Q果然没刷上他的老脸,但也没丢脸,因为,呵呵,考勤机不知道被哪个有创意的天才浇了杯开水,死机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出版的张西洛《一个老记者的经历》,我用了半天时间把它读完,感到既亲切又实在。说它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年逾古稀的记者,读他的书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出当年西洛同志在重庆、成都东奔西走跑新闻和艰难办报的情景。三四十年代在国民党地区办民营报就是这个样子。说它实在,是因为作者“有一句说一句”,不夸大、不粉饰、不掩盖,也不装腔作势,把他的经历如实写了出来。如本书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写道:“1936年,我是重庆市巴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5,(2):80-80
著名漫画家丁聪在《初试画笔》一文中曾谈到自己笔名的由来。他说:“现在我已经八十八岁了,但是我画上的签名仍然是‘小丁’,很多人对此感兴趣,问我为何签‘小丁’。刚开始画画时,我签‘丁聪’,因漫画尺寸一般都不大,‘聪’  相似文献   

14.
丁聪先生逝世有一周年了,今年也是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值此特殊时刻,略梳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家的笔墨文缘,似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6.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6日,《文汇报》原总编马达结束了86岁的人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获悉马老辞世的消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白红义博士和我都非常难过.不仅因为他是大家都尊敬的老报人,还因为我们跟马老之间有过的缘分.  相似文献   

18.
在广州,知道“许实”这个名字的人不多,可一提起微音,不少老广州就会告诉你:“不就是《羊城晚报》上写‘街谈巷议’,为老百姓说话的么。” 小学时就与报纸结下不解缘 微音,本名许实,1919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他是一位老报人,也是一位老革命。 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微音就在家里不定期“出版”一份壁报,虽然读者只有几位家人,但从此开始了他和报纸的不解之缘。1941年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徽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因为参加学生运动,他被迫退学。1944年,微音参加广东东江抗日游击纵队,主持北江支队《团结报》…  相似文献   

19.
在此之前,我已从《星星》、《诗刊》等刊物上读过老枭的诗,并且把他的笔名“萧瑶”与“逍遥”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以为他是那种“逍遥派”人物。但是,当我读到阿红先生的信、老枭的诗和一些评介文章之后,我发现他不是那样的人物,而是一个执著于艺术与事业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写诗,为的是心灵的纯净;他办公司,为的是适应变革中的时代。老枭是浙江人,出生在浙江西南的九龙山下,他有一股“狂劲”,也有一种不媚俗的独创精神。因为不满于僵化的教学方式,他竟然敢于放弃原有工作而  相似文献   

20.
幽默的力量     
宋布军 《岭南新闻探索》2007,(4):F0004-F0004
会展中心是世界顶级的,路面的积水是浑浊的,墙上的标语是热烈的,服务也是无微不至的:宾客是来自五大洲的.乘坐的车却不是奔驰的;境遇是不开心的.每个人脸上却又都是笑眯眯的。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一下子想起漫画家丁聪,一个笑眯眯的小老头。他漫画里的人物,大多也是笑眯了眼。读者在笑过之后。无不感受到画面中针砭时弊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