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同学们可能会认为观察就是视觉的看。这种理解只对了一部分,还不够全面,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事物的特征o有些特征往往是细微的,隐藏着的,因此需要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口尝、用  相似文献   

2.
正运用修辞主要就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修辞可让所写的事物变得更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从形式上,修辞可使句子形式整齐对称,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突出强调语势。现从两个方面对一些修辞的特征及其运用作简要分析。一、各种修辞的特征(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俩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相似文献   

3.
【小引】事物会说话,它们在不断地讲述着自己,讲述着自然,讲述着哲理,可是,你听到事物说的话了吗?听清事物说的话了吗?听懂事物说的话了吗?多数同学作文时,常常苦于找不到材料,没有东西可写。没有听到、听清、听懂事物说的话是重要原因之一。怎样听到、听清、听懂事物说的话呢?观察。说到观察,有同学说,不就是睁开眼睛看吗,这谁不会!我每天都在看,为什么还是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观察当然是要"睁开眼睛看"的,然而,又不只是"睁开眼睛看"的问题。首先,是要看清,看细,看真!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4.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和实质的问题。从矛盾的存在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情,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第三学段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材料,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对于"观察"我有这样的理解,他应该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鼻闻、用舌尝——用"眼、耳、手、鼻、  相似文献   

6.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事物的文 章,它以说明事物或剖析事理为主 要内容。因此,从内容分,说明文可 以分为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 种。不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不管采 用何种顺序、何种方法,说明文的关 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 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  相似文献   

7.
哲学上曾定义:"规律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必然趋势或内在联系。"大凡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规律,当我们找准了、抓住了这些规律便会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好地利用事物和改造事物。正因掌握规律对把握事物特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在新课程实验稿推出后.教育工作者就形成一个共识:学习数学就是用数学的视角看问题,就是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客观世界里事物的相似点与异同点,就是用数学的思想总结隐藏于大干世界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能力定位】事物的特征 ,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具体地说 ,就是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 ,特别是相类、相似事物的不同之处。如青城山的“幽” ,峨眉山的“秀” ,华山的“险” ,黄山的“奇” ,滇池的“阔”。写说明文 ,主要是为了把有关事物、事理介绍给别人 ,解说给别人 ,让别人获得有关的知识。但是 ,别人读了 ,了解得是否清楚 ,还要看我们是否抓住了事物特征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 ,写作说明文的最大难点一般不在说明顺序 ,也不在说明方法 ,主要在说明事物的特征。【要点阐释】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止一个 ,仔细观察、研究、分析 ,…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形式、成因、关系、功用等为主面目的的文体。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在阅读说明文时,只有把握了这一特殊性,把握了其本质属性,才能弄清楚所要说明的事物。如阅读《中国石拱桥》,首先就要把握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因为这一特征是全文说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提高自己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那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应该读哪类书,应该如何通过读书进行自我成长呢?一、读哲学方面的书籍为什么要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哲学能够引导一个人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能够用联系的理论看事物  相似文献   

11.
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相似文献   

12.
马建英 《教书育人》2011,(14):18-19
要想深刻地了解学校企业化管理的,首先我们要从"化"的含义出发。"化"从字面理解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彻头彻尾的,从事物的本质上发生改变,包括它的性质和状态。而另一种是事物向某种性质或状态逐渐转换的过程。进而看学校企业化管理的含义,从字面上讲,就是把学校用企业的管理方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事物具体而微小的特征,就是朱自清所言"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成功的细节描写,应能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的细微特征,而这些细节组织起来,又能呈现一个新鲜的画面。写作时,往往是"情节好找,细节难寻"。  相似文献   

14.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发展和普遍联系的学说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和实质核心等问题。 一、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 1、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之中。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发展是新旧事物的交替过程,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鲜事物总是要有区别于旧有事物或别的相似事物的特质才可证明自己的真实存在。"小清新"与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小资""文青""愤青""重口味"等群体之间具有前后承接的关系,由价值判断看又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笔者从词源的角度定义了"小清新"的概念,并分析了"小清新"与愤青、小资、犬儒等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夜空     
【学一学】学会写比喻句小朋友,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用不同类却有相似的事物来说明另—个事物,它可以使原来比较陌生比较复杂的事物,变得具体、浅显而生动。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20.
正禅宗有三重境界之说: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致可理解为:最开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山是山,水是水,后来能看到深层了,发现山与水的内涵或寓意,再后来,万法归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笔者以为,这三重境界用来说明数学解题也是合适的.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问题时,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