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初中生》2012,(10)
我们身边有些人,爱把自己不用的闲置品拿出来跟别人交换.常常这样做的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换客".这样做,既可以各取所需,节约能源,又能促进入际关系的和谐,非常值得提倡.咱们都来做"换客"吧,好吗?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急于问老师"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或者诸如"你做得不对,我这个是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的,我这个才是对的"等等;教师们也会说,"你这道题做得不对,不符合标准答案"等等。也许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所以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认为这样的现象很正常。但当我们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反之,做什么事都不顺利。这就是情绪的作用。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情绪决定行动,而行动决定成败。应该说,人的情绪"弹性"很大。善于自我调控的人,  相似文献   

4.
1+1的智慧     
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你也是. "可是我觉得我一直很笨呀!"很多人会这样说.那么,让我们来做一个测验.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谈"理想"时,总会落在"未来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人生前十几年,我们按照规定好的路在走,做一个称职的学生。长大后,我们做着称职的成年人,过着称职的生活。规定线路之外的一切,总被认为"离经叛道"。如是情况,千百年前如此,今时今日似乎仍然如此。可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那么多人在读书、考学、走进写字楼的道路之外,过得恣意畅快。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选择那样的人生?这样的问题,成年人给不了我  相似文献   

6.
高山 《高中生》2011,(36):44
"这件事我一定要做了。""真的要做了。""也许可以再等一会儿。""先休息一下,看会儿电视,上会儿网,聊会儿天。""这件事我明天再做吧。"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而惰性总是占了上风。如何才能克服惰性,尽快完成任务呢?我们也  相似文献   

7.
吴波 《学周刊C版》2014,(1):135-135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人说,父母对孩子要"懒"一点,不要大包大揽,因为父母"懒",孩子才会"勤"。的确是这样,父母把什么事都做好了,孩子当然什么都不用做,长期下去,只能培养出一个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想做的懒孩子。仔细想来,教学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语文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从字词句到文章分析再到课后练习,  相似文献   

8.
时至今日,很多教育者心中有同样的"盲区":在今天,不能遭遇当兵上前线,做奥运冠军成为英雄的大部分人,他们的爱国心如何寻回,怎样彰显?如果师者胸中尚有这样的块垒,那我们的迷茫只能给学生一头雾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隔靴搔痒或刻意粉饰。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有无可进一步具体的内容或可操作的模式?我想美国人的升旗仪式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晚饭前,我带着我们中班的孩子玩"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我正边做动作边说着"请你跟我这样做",却听到小雨坐在小椅子上说:"我不跟你这样做。"我用眼睛示意了他一下,继续说道:"请你跟我这样做。"但小雨并不买我的帐。而其他的幼儿见状觉得很好玩儿,也纷纷学着小雨的样子,偷偷乐着低声说:"我不跟你这样做……"游戏似乎陷入了僵局。  相似文献   

10.
对哲学的学习总是离不开对现实的思考。哲学所给人的是巨大的智慧,这使得人用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眼前的现实。于是,哲学视阈下的现实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把哲学作为第一知识来考察,就像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一样,我们自身也需要用"终极关怀"的眼光来对待哲学。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前一步来反观现实,然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们会怎样回答?也许你们都会大声地回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小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但是,除了这样的答案,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回答。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发言非常踊跃,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吧。  相似文献   

12.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目标。在陶行之看来,"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与渊博知识及高超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心、脑、手"并用,"教、学、做"、"真、善、美"合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与我们今天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许多老师或许都遇到过这样一道修改病句题:"这道题全班都做错了,仅仅只有贺超一人做对。"对于它的"病"因,老师和同学们大抵都知道--它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说全班同学都做错了,怎么又说贺超做对了呢? 果真如此吗?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的口语,不乏这样的一些话:"参加会议的都来了,只有xx老师请假没来。""全班作业都交齐了,就是陈红一个人还没交。""下了一整天的雨,天黑时停了一小会儿。"  相似文献   

14.
<正>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事无巨细,那么有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什么是细节?我们注意到哪些细节才能成功?是不是注意到了这些细节就能成功了?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经历了文革和批林批孔之后的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都已经被扫进垃圾桶了,我们要怎么样让它回到血液中,成为蓬勃健康的活力,这也是今天知识分子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做这样一种继承和阐发的工作,特别是这样一种大众化的工作,在今天是必须的。"周一总是会在北师大看见于丹老师,因为上午她要给本科生讲课,她说:"这是我的本职,无论我在外面做多少讲座,每周一你仍然会在我的办公室看见我。"  相似文献   

16.
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相信不少青年教师都曾考虑过这个问趣——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推崇科研的时代。现实中一些人选择了前者,于是做课题写论文甚至著书立说,很快脱颖而出;一些人选择了后者,终日埋首于教学事务作业堆课堂,则始终默默无闻。结果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做研究的人对"教书匠"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一种落后;"教书匠"们对"研究者"也颇有微词,觉得在现时代做"教书匠"更需要奉献精神。所以,当本刊在今年第三期刊登王俊老师的《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一文之后,反响几乎持续不断。不少青年教师给编辑打电话、发短信,表示对此有话要说。因此,本刊组织了这样一期讨论。  相似文献   

17.
巧干好处多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做事情只顾埋头苦干,别人怎么做,习惯怎么做,他就“依葫芦画瓢”照着做;而有的人做事情之前总要思考一番,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巧妙的办法。对于这两种人,我们当然要学习后者,因为大量事实表明,巧干比苦干好处多。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国画讲究"留白"。这样的画面疏密相间,别有情趣,让人回味无穷。我们的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物质生活、习惯养成、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和个人空间等方面也应该学会留有余地,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和谐地发展。对孩子的物质生活要学会"留白"  相似文献   

19.
无私的馈赠     
编辑心语:可能在你们身边,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做着一些对他人有好处,却对自己"毫无用处"的傻事。他们做的真的是"傻事"吗?其实,他们才是最聪明的人,在向别人施与爱心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这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无私的爱、与人为善的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你又是否时时处处无私地帮助身边人解决困难呢?  相似文献   

20.
赵玲 《中国教师》2013,(24):47-4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汇报时的台词总是:"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我们小组认为……"和"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提出的要求:"讲小组的,不要只讲个人的。"可见,在小组合作汇报中,教师只关注了总体(我们),而忽视了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