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和《活板》是讲读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课文分别说明建筑物的构造、书籍的演变状况、古代活板印刷的程序及花的颜色变化规律。学习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明确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说明文既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又要根据说明目  相似文献   

2.
这篇课文是著名生物学科普作家贾祖璋撰写的。原发表在一九七九年《光明日报》,后收入《生物学碎锦》。一九八一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本文旨在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科学原理。从说明的角度看,属于阐释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一般在说明事物性状特征的同时,还要阐释形成这些特征的原理,它要求比介绍性说明文具有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这篇课文的时侯,可适当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运用了设问、分项、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条分缕析,枝叶清楚。因此,在讲读这篇课文时,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理的能力。具体的讲读方法,可分为——抓关键,解题意。标题是文章的“窗口”,透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介绍目录学常识和如何使用查考书籍资料的工具书的说明文。考虑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丁增强高中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升学或就业能够依靠自力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讲授这篇课文应着眼于实际应用。高中学生使用工具书,一般仅限于字典、词典,使用工具书查考书籍资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高中毕业生必备的常识和能力,我们应当利用这篇教材进行使用工具书的训练,而不要草草一读了事。如果忽视应用,放弃训练,学习这篇课文就没有意义了.在语文知识方面,应当引导学生去研究这  相似文献   

4.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是一篇说明文,我虽已教过多遍,但每次效果都不太好,学生精神不振,有厌倦之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根据学生心理,根据课文内容和说明文的特点,作了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语文教学呢?我决定试试。课前,我并没让学生细读,只是在课上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看书,要求学生把各个历史时期书籍的名称、特点,在书上勾划一下。学生看完后,我问:“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说明事物的?”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我又问:“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什么的?”学生又答得很好:“说明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接着,我说:“我想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直角坐标系,把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一下,看到学生一个  相似文献   

5.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文章通过对一座海滨小城美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并从中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2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在介绍太阳有关知识时,运用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尝试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来简单地说明一样事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注意力持久,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好处。而且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电脑,目前已初步掌握  相似文献   

7.
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第九篇课文《景泰蓝的制作》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在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后,于1955年3月12日写的一篇说明文。该文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课中说明文体裁的典范之作。课文逐一介绍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的每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了解景泰蓝的制作的情况。作者按景泰蓝的制作顺序安排,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详略得当地加以说明,语言通俗、平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课文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去年7…  相似文献   

8.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课文收入了同一作者写的两篇科普说明文。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上,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阅读这两篇说明文,可以采取前后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可以集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说明的顺序上,这两篇说明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说明序列? 二、作者在撰写这两篇说明文时,根据说明对象的各异,采取了什么不同的构思方式?前后比  相似文献   

9.
×××同学问:《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作者为什么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 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主要根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目的来进行安排。说明顺序常用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以时间为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重点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而书籍的演变从三千多年前的有文字的“甲骨”到当代许多奇妙的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头绪纷繁,内容庞杂,若不采用合理的顺序,必然很难说清楚。课文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说明,有助于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地说明书籍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自学目的1、了解书的演变发展过程;2学习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写法,学习下诠释、立定义、分类、比较、举例、引用数据,以及运用形象化手法等多种说明方法。二、自学提示这是一篇具体介绍书的演变过程的说明文,文章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为顺序,通篇运用纵式结构。全文分别写了古代的书、近代的书和现代的书这几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气候的威力》是一篇介绍南极恶劣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巨大影响的事理说明文。文章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有着颇为鲜明的特色。 一、多种说明方法错综融合。为了更好地增强说明效果,作者注意将多种说明方法融于某一个自然段,甚至某一个句子里,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说明。这多种说明方法往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难分彼此。如第3、4段中作者就  相似文献   

12.
朱建芬同学问:《从宜宾到重庆》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本文作为一篇解说词,具有说明文的一般特点。课文首先按照空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长江边上的这两座有名的城市——宜宾和重庆,在说明时紧扣说明对象的特点,尤其是突出了重庆多雾、地势高低不平的特征。同时,为了使读者对这两座城市的有关地理、风俗了解得透,课文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在说明“雾城”的特征时,以盛产柑橘作为例子来说明雾对重庆有利的一面。还有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两相比较来突出说明“山城”的地势高  相似文献   

13.
近期我校跟兄弟学校开展了一次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两校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有效课堂应有的面目.小学中年级选择了苏教版第六册的课文《海底世界》.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课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本单元学习,应着重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三篇都是说明文,它们以介绍知识为主,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散文,语言具有文学性。我们要认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重点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安排结构层次的,理出作者的思路。在自学三篇说明文时,可运用说明文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语文老师在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时,有的依注释照本宣科,有的把参考书上的资料和盘托出,有的根据自己对作者的熟悉程度,喜爱程度自由发挥,也有的把作者、作品、学生三者综合起来酌情考虑。显然,后面这样做的收效是最佳的。介绍作者的目的至少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增进语文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三是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介绍作者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语一册第三单元是个复杂记叙文单元,共有五篇课文。这些课文大都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并且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方式表达中心思想。假如每篇课文都讲三、四课时,花时多,也不一定讲得很透彻。我采用单元教学法,两周多就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我在备课中,通盘考虑了五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制定了单元教学的计划。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编者意图和学生接受程度,把前两篇定为精讲课文,把后三篇定为阅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难度较大:作品反映的时代学生不熟悉,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学生不易理解,语言难点较多。我指导学生读注释,弄清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共包括四篇说明文,前两篇介绍地理知识(《向沙漠进军》;和《死海不死》),后两篇介绍建筑物的结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虽然说明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注意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采用多种说明的方法.因此,在设计课内外练习题时,仍不能忽视这些方面.特别是,《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说明文条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结构层次,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对这一单元的练习作如下设计:一、语文知识1.字.课文下面注音、释义的字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应进行以下练习: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分析】《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和太阳有关的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通俗、明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如何阅读说明文。  相似文献   

19.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说明事物所采用的正确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说话和写作中。一、理清文章脉络,掌担课文内容我们生活在太阳下,似乎对太阳很熟悉,其实我们对太阳知之甚少。在学习本课前,可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太阳的认识,然后再用课文中关于太阳的传说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1.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  相似文献   

20.
陈芬 《中国培训》2006,(8):44-44
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课文为主,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阅读点拨式。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内容较浅易,学生不难理解的课文。其特点是让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中自己理解,然后由教师循序设问,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加深对课文主要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可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事先设置这样一组问题:1、本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442、每段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结构并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3、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4、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哪种,有何作用?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