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创始于汉末魏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由汉代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产生的一种书体。"楷"的本意,是"楷模""法度""标准""样板"。今天,我们通常讲的"楷书",主要是指魏碑及唐楷两大体系。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出现最晚的书体,同时也是自魏晋以来流行的主要实用书体之一。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  相似文献   

2.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3.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4.
第十四讲:开合 开合,是指汉字书写时,通过笔画之间长短对比以及偏旁部首搭配关系形成的空间变化,以达到调整节奏、丰富审美情趣的目的.其中,兼含收放与欹侧两种手段.开合在各种书体中都有使用,往往是动态书体(行书、草书)中较静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中使用更为频繁与夸张.或者说,开合对比强化书法艺术的表现力,越是张力大的作品,其对比度越大.所以,同是动态书体,草书中又比行书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正>《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是山东书法摩崖之首,影响非常大,整个金刚经刻在一个山坡上,气势宏大。它的字体具有北齐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特征,字体造型比较宽扁、端稳,基本上保持隶书宽扁的造型特点,但已明显地出现了楷书的笔形和笔意。楷书系从隶书逐渐演变蜕化出来的一种书体,而非脱胎于行书,北齐的字体特征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整个书法的母体字是由篆书到隶书,再由隶书产生草书、楷书和行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山东、四川的其他摩崖不一样,它刻得比较规范,其他的摩崖写得比较率意,有写意的风格,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整体上非常规范、规矩。  相似文献   

6.
草书最初是从隶书中演变出来的快速简便手写体。带有隶书特征的草书为章草,去掉隶书笔意而向楷书靠拢为今草,今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小草,大草和狂草三种类型。草书的繁荣时期是在晋唐时期,是书法艺术变化最自由、表现力最丰富的书体,草书书法有种灵动美。  相似文献   

7.
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上承篆书,下启楷书;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易识、易写、艺术性强,是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在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8.
《爨龙颜碑》是南朝宋大明时期所刻的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书体,其用笔如昆刀刻玉,风格鲜 明,布势精工,堪称绝碑。  相似文献   

9.
北中书苑(北京中学书法社团)成立于2013年9月,现有成员30余名,主要由爱好书法学生组成,每周一次.老师对爱好书法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涉及楷书、魏碑、隶书、行书等书体,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对书法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晋《司马芳残碑》,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中裂为二,残高106厘米,残宽98厘米,正面余文15行,满行17字.碑额阳刻蟠螭文:“故汉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15字.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是由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书体,书法峻逸.在陕西地区发现晋碑仅此一石,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书法研究角度看,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国时期的汉文文书,书体上兼有隶书、行草书、楷书及其过渡字体,风格朴实自然,富于急就和实用性质。作为大众书写史料的切片.这些文书在反映汉唐之间书风书体在边远地区民间演变轨迹的同时,也折射出当时吐鲁番地区普通民众的视觉艺术生活。  相似文献   

12.
魏碑源流 魏碑,又称魏书、魏碑书,也有称作正书、楷书、今隶的.它是汉代隶书向隋唐成熟楷书的过渡书体,因主要流行于北魏(386-534年)、东魏(534-550年)、西魏(535-556年)期间,故而得名.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魏体,指北朝元魏时期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多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名之日魏体."广义的魏碑书,除三魏(北、东、西)时期的刻石,还包括具备这种形式特征的十六国、北齐、北周的作品,即"北碑"这一更宽泛的概念指代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东汉南阳自古厚土,遗迹犹存,气象恢宏。其汉砖画石深沉博大,摄人心魄,夺中国绘画之先声;而汉隶八分是先天性含有浓重之粗犷质朴、天资纵横之雄风大采,一脉二秀,无与伦比。铭书飘逸秀雅,端庄劲健,已无篆意,系东汉完全成熟的八分书体势,如此通俗的庶民隶书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然而,铭文隶书中的楷书意蕴现象,巧妙地过渡到了魏晋时期,顺利地完成了楷书形成而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书法基础教学需要明白其中的理念与方法,可以从笔法、书体及范本、永字八法和贯气形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即五体笔法的线性基本原理是同理的,笔法上通过练习画线达到同法;学习书法的入门途径可以在楷书、隶书与篆书中寻求;而永字八法的真义在于"势";内向贯气、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过渡和外向贯气三种贯气形式及相应书体在基础教学中也不可不审察。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以汉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就书体而言,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演变。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硬笔书法的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  相似文献   

16.
溯自汉代篆书演变为隶书,大行于世以后,乃又有草书,解散隶体,以趋简易,惟隶书笔法之波碟依旧。因可施于章奏,故有章草之名。魏晋以后,书体又有变易,隶书去其波碟,又略变其笔画而为真书,后世谓之楷书;草书则走笔流转圆浑,既无波碟,又渐去隶书原形,如晋宋人所书,世称为今草。下至唐代,乃又有大草出现,曲折缭绕,粗具字形而已。至于章草,则书之者日稀。迨至宋  相似文献   

17.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5):F0002-F0002
正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也称"真书"或"正书"。楷书,"楷"是"楷模""法度""标式"的意思。一般的说法,把从隶书演变而来、法度严谨、点画清晰、结构规整的"真书",称为楷书。欣赏楷书,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笔画的形态和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乎美的要求。如点画之间是否呼应顾盼、结构搭配是否合理等。②是否中锋用笔,线条是否圆润而富有弹性,是否劲挺具有质感等。③能否在平正静止的点画结构中呈现飞动灵秀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书法入门的途径,有人从篆书开始,有人从隶书切入,而更多人是从楷书入门。这是因为从用途上说,楷书是自唐以来近千年的官方通用字体;从笔法上说,学好了楷书笔法,就为今后行草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书法教学,也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从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这种发展十分有趣。隶书的结构多为横扁,而楷书的字形变为方整;隶书的主笔横画燕尾出锋,  相似文献   

19.
楷书     
正时间如东江之水,奔流不息,一去不复回。但古人在时间的长河里磨砺留下的印记却深深烙印在我们生活方式中,融入血液。从蛮荒的远古到文明的现代社会,文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潜移默化地发展,但无论怎么发展,都是在追求从复杂到简单,从繁琐到明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形式——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同时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  相似文献   

20.
<正>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字和金文,都是笔力遒劲、造型别致的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殷商以前的书法至今还没有发现。只就殷商到今天这三千多年以来,书体已经过多次变化:从古文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八分书、草书、真书(也就是一般说的楷书)和行书。这些书体,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下来,有的是留有姓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另有一部分作品出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