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溪流》是初中生、高中生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一个平台,她不仅能让发表作品的人获得成功的自信,也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力量。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的那篇《于无声处》登上《小溪流》时的激动与自豪。那是我高三下学期发表的作品,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竟然发表了,那给了我  相似文献   

2.
也许因为自己已人到中年;也许因为自己从小经历了家破人亡,离家出走,带着一点点小小的梦一次次地漂泊,那一点点小小的梦又一次次地破灭;也许因为自己中年之后,受时风影响,回过几次自己插队时的村子,看到一些面孔已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所以,自己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感到格外亲切。我觉得,许多略有人生沧桑的感觉的读者都会与我有同感,而许多初涉人世的读者则会从这样的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加深对《故乡》的理解。我们知道《故乡》是一篇小说,而小说难免有虚构。但我在读《故乡》时,还是时时把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者…  相似文献   

3.
原题:《假如我失明三天》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四中学高二王春花对于文学,我有着一股不可抗拒的激情。然而,要为自己找一方发表之地谈何容易。记得有人曾说过:“要利用自己的环境造就自己。”现在,拥有了《作文世界·高中新语文伴侣》不是至少拥有了一块特别的园地吗? 摸到纸和笔,我便开始了爬格子,也许格子中载有我在黑夜里的欢乐与平庸,也许记住了我摸索探路的经历,也许还掺杂着我自由时刻的心境  相似文献   

4.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5.
回顾一下我自已,应当说我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对于“视知觉”的关注开始的。还是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性的短文,题目即《论文学艺术家的“看着写”》,这是一个充满奥秘而且强烈吸引了我的课题。多年后,我又曾写下过《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艺术创造中的变形》、《黄土地上的视觉革命》等文章。其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手段,往往是从一开始被采用起就定下了它的基调,也往往是从一开始起就预言了它的生命力的坚强或脆弱。伍尔芙的首篇意识流小说《墙上斑点》就是她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篇宣言,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从传统文学创作到实验小说创作的过渡作品,《墙上斑点》仍然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一个冬日午后,女主人公凝视着“墙”上一个不知为何物的“斑点”思绪潮涌,浮想联翩。她想知道那“斑点”究竟是什么,却又无法满意于自己的种种猜测。于是,透过“斑点”她又一次面对着周围的世界,正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越剧迷。 对越剧的喜爱,应该是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那一折《楼台会》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给《作文大王》小学版投稿,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吧,因为我已经小学毕业了。其实我看《作文大王》有差不多5年时间了,很喜欢这种“连载&角色图鉴”的栏目,这篇稿子也是从6月份就开始动笔,只是后来因为毕业考没能写完而一直拖到现在。我知道我写(画)得也许并不好,但我真的很希望能被采用,不光因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投稿。蓦然回首,流年飞逝,5年来我一直没能为《作文大王》做些什么,就要上中学了,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支持《作文大王》小学版。  相似文献   

9.
您是从什么时候爱上语文的? 梁晓声: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偏科于语文的.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山羊和狼》.它是那么地吸引我,以至于我手捧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经过,她好奇地问我看的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什么也没再说,若有所思地走了.几天后她讲那一篇课文."我们先请一名同学将新课文的内容叙述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10.
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都是从写诗开始的。我也如此,最早的“创作”是诗,新诗。其实,对旧诗并不讨厌。因为父亲常要我背《唐诗三百首》,我厌烦,反而对旧诗疏远了。最早是从解放前出版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丑小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经典童话,《丑小鸭》已被很多读者解读过。这些解读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就是:逆境是一种磨炼,只有经受住了这种磨炼,才能换来成功的喜悦。但是,当我再次阅读这篇童话之后,我发觉以上理解有些欠妥,因为有一个事实被忽略了:那就是丑小鸭是从天鹅蛋里出来的,他本质上就是一只天鹅,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的过程,实际上是他找回自己  相似文献   

12.
我爱看书。也许是和我的教师职业有关,我更喜欢看一些与孩子有关的书籍。初次接触到《新小读者》,那只是个名字,可是光听这名字,我就不禁想起女作家冰心先生的文章《寄小读者》,又想起了自己平时爱看的杂志  相似文献   

13.
我的最爱     
记不清《山东教育》什么时候成了我的精神乐园,但记得清楚的是在这片乐园中寻到“教师文苑”时的震撼,那一篇篇朴实的文章似有魔力,拨动着我的心灵之弦,教我奏出如何为人、为师的旋律。曾经,我常常抱怨,抱怨自己付出的多、收获的少,抱怨工作压力太大,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不好管。看到有关资料报道教师中有心理障碍的占到53%,我就更坚信自己的抱怨,甚至觉得自己的心理偏激都是正常的。后来,读了“教师文苑”中的《跑校》、《膝盖上的文字》,文中主人公们的乐观豁达深深感染了我,我不禁扪心自问:我还有什么抱怨的呢?论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也许…  相似文献   

14.
永远的典范     
与我写作,特别是早年写作有关的,姚老师无疑占着极重要的地位。 那一年我高一,十六岁,刚发表第一篇小说《花季》,接着写了十分卡夫卡式的《混声合唱》,经过姚一苇老师的鉴定,得以在当时水准最高的纯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刊出。  相似文献   

15.
语文出版社的教材中有一篇马克·吐温先生写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先生的作品以幽默诙谐见长,在这里选了一篇他写的《童年》,请同学们想想自己写的童年与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一) 一千四百多年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他的文论名著《文心雕龙·辨骚篇》的赞语里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是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来,那就是作家和作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有一回,我在《小学生导刊》上看到一篇《动物怎样给自己疗伤》的文章,觉得很有趣。我想,动物可以给自己疗伤,那植物如果受伤了怎么办?它们也能给自己疗伤吗?  相似文献   

18.
一篇好小说,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得到你的喜欢。你甚至可能会讨厌它。只是当你仔细琢磨自己为什么会讨厌它时,你可能会发现那完全是出于非文学的原因——因为你非常讨厌那里面的主人公,比如这篇《重新妖娆》。  相似文献   

19.
林卓宇的文学世界是从3岁时,妈妈每晚的故事联播开始的,《杨柳风》《丛林故事》《野天鹅》……妈妈讲得细心,小卓宇听得入迷。有一天,林卓宇捧着故事书,问:"妈,这些故事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呀?真是太有意思了!"妈妈回答道:"这些故事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他们可了不起了……"林卓宇说":那我也想当作家。"  相似文献   

20.
外公离开我好几年了,每当读到胡适的《我的母亲》和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冲动。那就是:我也要写写我的外公。这也是对理解上面两篇课文的最佳诠释,尽管课文的内涵也许只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才能被深深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