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觉醒,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承袭。在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内涵,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压抑的畸形政治生活的叛逆,对“人”个体价值的沉思,对“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的生命意义的质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叛逆色彩。由于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格意识始终都无法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确立自己的现代人格,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限度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的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3.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建立在集体记忆基座上的知识分子人格雕像,经过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雨剥蚀,面目模糊.新世纪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相似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世俗欲望中沉浮的知识分子,二是身陷象牙之塔的知识分子,三是沉溺于个人世界的知识分子,四是历史世界中的苦难知识分子.通过知识分子形象谱系的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书写,有一种由平视到俯视、从同情到批判的自我矮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分子小说中出现一系列人格残缺者形象,这些形象成为标示着当代知识分子兴衰历程的精神标本。当代作家在记录他们挣扎、沉沦、毁灭的精神轨迹的同时,从历史文化与现实两个层面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人格残缺者形象的成因,重新审视知识分子的人性弱点和历史文化根源,并考量其人格深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甘肃省艺术学校王平传统知识分子,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政治抱负。人格追求对华夏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培养和形成曾经起到过构筑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所特有的那种致力于自尊自爱。崇高充实的人格追求,可谓我们民族千...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随想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陵石的敲打,其所蕴含的不朽的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越来越闪耀着熠熠的光辉。其中,给人最大启迪和教益的是这部作品所展示的巴金老人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史,是巴金老人所启示的我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道路。这是巴金晚年给我国人民和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贡献。 高举反封建的旗帜 我国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走着极其艰难的道路,在它身上一直重压着封建专制这座大山,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历史,是封建专制吃人的历史,也是封建专制限制、压迫、剥夺和摧残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历史。在封建统治者眼里,是从来不存在知识分子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独立的。封建专制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最大障碍。中国知识分子要实现人格的独立,要获得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其根本的前提是必须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坚决肃清封建专制的遗毒。这是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随想录》的不朽的历史贡献,正在于它尖锐地反封建的光芒。《官气》有力揭露了封建专制遗毒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程度,深刻剖析了官僚们的丑恶嘴胺和危害性。文中写道:“在等级社会里我仿佛是一个贱民,又是大小官员特别是只有官气的官出官气的对象,点名批判,四处游斗,我挨过没完没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占了不小的比重。纵观十多年的创作,知识分子的形象捌划、人格塑造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文学出于对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与地位的认同,作家们着力批判了极左路线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刻划了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及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著名小说家王朔知识分子观的深刻性和片面性,指出:王朔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小说家,他看到了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知识的缺陷和人格的弱点以及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自相残杀,这是可贵的;然而,王朔有意无意地开脱了封建制度本身的罪责,把封建官僚之间、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顷轧都推到知识分子头上,甚至根本否定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史实,这就不能成立了。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看志于“道”与阿世媚俗之间的两难选择。作为封建社会初期的典型知识分子,陆贾面临着同样的选择,这就决定了他人格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师承了先儒志于道的高洁品质,另一方面,由于秦汉之际高压的文化政策,他又难于完全摆脱世俗的影响,但志于道是其人格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大脑.中国革命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社会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有独立思想人格的知识领袖对于中国社会的不同认识,致使他们在革命大潮中不可避免地分化,无意中充当了某一阶级的代言人.但他们作为当时社会的牛虻与医生体现出来的精神却有着恒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祖父在父亲心中》描写了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斗争和悲剧命运。在这两代人的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祖父执守刚毅"勇士一般"死去;父亲却如懦夫一样委靡孱弱。这部小说,不仅对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进行了严肃的历史思考,而且试图通过人物形象的类比、虚实结合的描摹,来解析早已留存于知识分子灵魂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在更本质的层面上,彰显出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特殊的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的"表里"人格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但丁作为中西方各自推崇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核心;求诚与求真。这一区别也导致中西方知识分子在人生、社会理想追求上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上有所差异,从而影响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化性格与精神,并形成其不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敢于直面历史的创口,最大限度地去逼近历史的真相。他笔下的人物由受虐化为一种不自觉的虐恋,印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残缺与精神的溃败。同时,作家的社会良知,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家对人的尊严维护和对崇高人性的赞美,从而将一个个逆境中卑微的知识分子悲剧故事,升华到一种对生命实体的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从而使这些作品在人性的超越上,有了不同凡响的审美品格,它既是一部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灵魂的忏悔录,又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生具有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负重,缺乏应有的独立人格。造成这种独立性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也有知识分子内在因素的困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建构与优化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去实现。  相似文献   

16.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着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对自身专业价值和文化探索地位认可的意义,觉悟到作为知识分子应有一种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的独立主体意识。文章指出,寻求社会的、政治的、学术的、人格的自由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20世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之途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鲜明的意义,它是一面镜子,既反映时代,照见社会,也体现这个独特的阶层。审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史,我们极少看到历史中的精英知识分子和理论家所阐释的"特立独行"、"外圆内方"等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相反,作家为我们描绘了众多卑微、无力、多余、无用乃至无才无德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大都是被讽刺、被批判、被揶揄的对象,体现出自我反省的力度和理想人格的缺失。于是发现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与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以及理论视域中的知识分子的"错位"现象。但当多方面探源之后,就会感到这看似"错位",却也在"情理之中"。通过研究,还发现理论视域中的知识分子被崇高化、理想化了,而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又被道德化、漫画化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既折射出了作家的写作立场和描写侧重,也由此决定了知识分子形象的有余和不足,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8.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承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张贤亮的创作总让人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种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张贤亮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反右”“文革”那段非常历史的批判,而是反思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能战胜环境与自我,实现体魄的雄健与人格的强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设计到现实定型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到“外圆内方”的“名士风流”的过程,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相揉合的人格,一直影响着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