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看过《小团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重看“张爱玲年表”。1948直至1954,一片空白,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作品;下一个空白,是1955到1958;然后三年两载,偶尔一篇半篇……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将自此萎谢了”——为失爱而放弃写作。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我明白了:战后,没人肯发表她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2.
《一条马路隔不断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获’92中国电视奖一等奖。《我国第一家闲置设备市场被闲置》获1992年全国优秀电视经济新闻二等奖。这是我与韩立允和于兴国同志在去年合作采编的两篇新闻作品。为什么这两篇新闻作品能获奖呢?我体会电视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新闻追踪意识,是这两篇新闻获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参加了省第八届好新闻作品评选工作,连同这一届,我一共参加了五届全省好新闻评选。从历届全省性的好新闻作品入选情况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入选的独家新闻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不能不引起我对独家新闻的思考。 数字的启示 第八届全省好新闻作品评选的送评稿为222篇,入选110篇,参评报社59家,有作品入选报社42家;从入选的110篇稿件中,70%以上的作品出自各家报社的独家新闻。 从郧阳报历届在全省获奖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启示,它们是:《知情姑娘,你在哪里?》、《烈士留下的欠账单》、《两省记者解难 窑场炉火更旺》、《两代保姆和她们的主人家》、《郧西天河口建成我国第一座沙坝》、《武当山镇16个免税村主动交税尽义务》、《朝鲜战场生死约》等等。我认为,以上这些作品,均属于郧阳报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8月1日揭晓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安徽日报》刊登的署名评论《警惕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动向》(载《安徽日报》2000年1月3日五版)荣获一等奖。此前,这篇作品还获得了2000年度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作为这篇获奖作品的编辑,我于近日找出了这篇作品的原稿,想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篇作品的发现、挖掘及采编、获奖的过程和原因。2000年,安徽省率先在全国进行  相似文献   

5.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7.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每位作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虽然难免稚拙,但作者自己总是倍加珍惜的。 1978年,我国著名作家周立波病重住院治疗期间,对前往医院看望他的长媳徐裕豪说:“我开始写作是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那时我 21岁,曾经写过一篇小东西,叫《买菜》,投到上海《申报》馆,很快被登出来了。这是我公开发表的最早的作品。”周立波还叮嘱说:“你们如果能找到它,就拿来给我,我想再看看。”令人遗憾的是未等到家人将刊载《买菜》这则短稿的旧报找到,周立波就逝世了。   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在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他在数十年前公开发…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12.
1991年12月14日,《工人日报》一版刊出一则消息“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本报三篇作品获奖”。这三篇居中的一篇便是我与山西大同矿务局云冈矿高继忠合写的《招工一百人报名九百八》。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全国新闻二等奖,内中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蕴涵着上至总编辑,下至通讯员的智慧。追溯起这篇作品的来龙去脉,真是一言难尽。那还是1988年仲夏时节,我首次去大同矿务局采访。这座全国最大的矿务局有一个全国最大的煤矿,单  相似文献   

13.
我在翻阅第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的时候,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船舶报》1997年4月11日)的三等奖杂文作品吸引了我。当我仔细阅读完这篇获奖作品后,我就琢磨:为什么这篇800字的短文能一下把我吸引住呢?原来是这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  相似文献   

14.
陈颂英 《新闻窗》2008,(6):99-99
这是我平生写的第一篇“序”。 我历来认为,给别人的著作写“序”,至少应该有长者的功德、学者的睿智。我乃一介草民,既无提携之力,又乏星辰之光。即使勉强铺陈出一篇文字,也难以起到为著作提纲挈领之功。捧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饶宏宇的作品集《采访与感悟》后,我深深地被她的作品所感动,很乐意为她的新书作序。  相似文献   

15.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16.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17.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日报社《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与北京金五星商厦联合举办的“金五星杯”成功之路征文,历时一年圆满结束。经由有关专家及领导组成的评委会认真审评,共有12篇作品获奖。著名作家浩然的《在自己面前踩出一条小路》和高级记者鲁光的《难忘的“第一次”》荣获一等奖;杨玉辰的《我的笔杆“三重奏”》、初小玲的《记者:在满足与沉重之间》等10篇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为期一年的成功之路征文,受到广大读者和作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沈阳日报社于2004年7月至12月联合举办的《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沈阳日报杯征文,近日评选揭晓,评出一等奖作品1篇、二等奖作品3篇、三等奖作品6篇。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1篇):把握时代脉搏捕捉独家新闻———采写《省长为村民担保贷款》前后马庆利二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襄樊日报社于2004年1月至6月联合举办的《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襄樊日报杯征文,8月24日在北京评选揭晓,评出一等奖作品2篇、二等奖作品4篇、三等奖作品9篇。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2篇:火热的生活带给我创作灵感和激情王诗品叫响全国的独家新闻是这样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