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时候,在听说书的时候,每每到故事情节发展到紧要关头,说书人突然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吸引你继续听下去,这样,听众在下次一定会乖乖前来“报到”。这种方法在古代小说里常用,俗称“卖关子”,也称之为“设置悬念”。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偶尔也卖个关子,设置个悬念,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  相似文献   

2.
古时候,在听说书的时候,每每到故事情节发展到紧要关头,说书人突然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吸引你继续听下去,这样,听众在下次一定会乖乖前来"报到"。这种方法在古代小说里常用,俗称"卖关子",也称之为"设置悬念"。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偶尔也卖个关子,设置个悬念,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且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一、在新课导入时"卖关子",唤起好奇心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中,笔者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许多侦探推理小说就是巧用倒叙,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情置于读者的面前,利用读者渴求知道事情始末缘由的好奇心理,带领读者层层剥茧抽丝,最后真相大白。中国传统的说书也是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将听众的胃口吊起。笔者在讲述元曲《高祖还乡》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谁的著名诗句呢?…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悬念”“设疑”手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讲读课文前巧设导语,质疑激趣。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齐威王的三匹马分别比田忌的好,为什么比赛的结果却是齐威王的马总体上比田忌的马慢?”学生顿时愣住了,眼睛直盯着我,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抓住这样的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课文时果然特别专注。  相似文献   

5.
“LEAD”是新闻报导的开场话,行家称之为“导语”。俗话说,"Wellbegun is half done”。新闻报导的导语写得精彩能吊读者胃口并使他们产生兴趣阅读报导的全文。所以探讨如何写好新闻英语的“导语”对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教学工作者都很必要。  相似文献   

6.
记得小时候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常常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里经常被用到,称之为“悬念”设置。《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把讲座当作电视剧来设计.以悬念作牵引.同样吸引了“易粉”们的注意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评书艺术家说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请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8.
评书艺术家说评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9.
王娟 《教书育人》2007,(12):38-38
评书艺术家说评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般说来,适宜设置“悬念”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语文课的导语都是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好的,形式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听教师导入,没有参与的权利,更没有选择的余地,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然,这样的导语是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个性需求的,也与新课改精神相悖。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应重视过程与体验,强调教学随机性和教学设计的动态性,即语文课的导语要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语文课的导语必须要有情趣,使学生觉得“有意思”或“有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进行认知活动。在教学《梵高传》这篇人物传记时,我预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梵…  相似文献   

11.
一、设置悬念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有位老师就运用此法.导语是:“前几天,我们的兄弟班在开主题队会的时候,为了一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谁也不服谁,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争论吗?”悬念一出,再把事先录制好的《什么是友谊》(争论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听完录音,顺利导入新课.此法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新颖别致的课堂导语,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使之学习精力集中于课堂,达到“课方始、趣乃生*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有所提高。以下笔者结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实际,谈谈课堂导语设计的几种方式:一、悬念式导语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课题,可用“悬念”导人新课。悬念是思维活动的“诱发剂”,它能把学生潜伏的求知欲诱发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介绍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行驶中的自行车和卡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相撞,自行车与卡车是否发生了变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大纲中注明“语文教学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不往复,逐步加深”。简而言之,大纲中提到的“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注重情感教育呢?一、上课前利用“导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精心设计恰当的导语可帮助学生较快地融进课文的学习中。如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同学都…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  相似文献   

15.
导语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导语有两个作用,一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为整节课创造一个适宜的气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入一针有效的强心剂。如何设置导入语,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迷人呢?一、设置悬念,活跃思维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在一节课的开头或结尾,提出与本节或后续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惊奇、疑惑以至产生悬念,这无疑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产生新的求知…  相似文献   

16.
一、用新奇的课堂导语启发学生乐学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情绪投入新课的学习。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节课时,教者可这样设计导语:“1997年7月1日香港已回归祖国,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香港距我们如皋有多远呢?现在老师(指着地图)只要在地图上量一量,就能很快算出来。这种巧设悬念的新奇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对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丁华 《考试周刊》2012,(43):45-45
课堂导语设计的好坏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只有设计好导语,才能为新授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导语设计更为重要,作者提出采取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法、创设情境法、谈话导入法、媒体介入法、新旧结合等方法进行导语设计,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198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一、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用生动的导语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用生动的导语创设教  相似文献   

20.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习兴趣 精彩的新课导语预示着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同时也意味着好效果和好结局。这是因为这种导语犹如一位高明棋手的良好开局,中局和残局的无限玄机皆藏其中;也恰似一篇优美乐章的前奏曲,埋下了很多的伏笔,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使听众急于知道该乐章的高潮部分。因此,有经验的好教师都重视这一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得好,就能有效捕捉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角色,从而生发他们对历史的乐趣,以至乐不可支,乐此不疲。例如,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的新课导语可以这样写:“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师长们对我们语重心长的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