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两三晚的补习课。那时家离学校有3里地远,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回家要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过岭是最可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上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那种路。两旁是密密的小树林,  相似文献   

2.
红发夹     
农村男孩的童年是泥土里滚出来的泥鳅,滑溜溜的,妈妈说捉不住我,五岁半那年,我便背起个花布包飞进了学校。老师三十来岁,两个孩子,丈夫在外地,只记得我上二年级时回来过一次,没两天就走了。老师很喜欢笑,可我并不喜欢她的笑,美是很美,不过这时她额头上的两道皱纹便横了出来,叫我想起奶奶死时额头上的皱纹。她的刘海挺长,齐齐的,可以盖住整块额头,只可惜常常用一只红发夹别在头上了。  相似文献   

3.
儿嫌母丑     
我的母亲是容貌丑陋的乡下女人,刚刚懵懵懂懂时,我就知道遮丑了。我不同母亲一块儿上街,喊在田里劳作的母亲回家时,我只是很快地跑到她的身边,低低地朝她喊一声,便飞快地、独自一人跑开了。别人家的小孩都让母亲拉着小手送到学校去。但我不,我拒绝接送。我知道,很多个夜晚下了夜自习,我一个人沿着漆黑的街巷走,身后那远远跟着我的黑影,那不紧不慢的一串脚步声,就是母亲。但我还是假装不知,我怕突然走到一盏路灯下,让别人窥见了我有一个丑不忍睹的母亲。因为丑,自惭形秽的母亲一向都是孤独和寂寞的。她不走亲串戚,不到人潮如流的集镇上去,她…  相似文献   

4.
家乡的冬天     
<正>天,黑得越来越早了;风,渐渐有了些凉意。我知道,冬天就要来了。家乡的冬天总是悄悄来临。一阵北风刮过,带来阵阵寒意。那时候,母亲总是把化肥袋子里的薄塑料拆下来,钉在房间里几扇窗户的窗棂上,用来阻挡外面肆虐的北风,屋里便温暖了许多。那时总感觉冬天的夜晚特别漫长,也特别寒冷——皖北的农村不像东北地区一到冬天就烧炕,屋里很暖和。  相似文献   

5.
黄小平 《小读者》2011,(6):13-13
小时候,每当早晨看到草叶上晶亮的露珠,就感到奇怪:昨夜又没有下雨,草叶上的露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母亲说,由于夜晚的气温比白天低,空气湿度大,再加上夜晚没有阳光,水汽不容易蒸发,当夜晚潮湿的空气触到草叶时,一点一点地凝结成小水滴,无数小水滴聚集在一起,便成了一滴露珠。  相似文献   

6.
星光·母亲     
每当星星布满天宇时,总要在操场上一圈圈地漫步,任远远近近的星光温柔地抚过我的额头。我仿佛看见母亲正坐在古老的堂屋前纳凉,手里摇着那把曾经在多少个夜晚为我和妹妹驱蚊的扇子……  相似文献   

7.
刘高田 《山东教育》2009,(11):57-57
门前有些许露天的土地。记得是刚建房时母亲特意留出来的,种上些花花草草,在我的记忆里,这里从未荒废过。后来,不知母亲从何处移来一株银杏,从此,这里便有了不灭的生机。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母亲又移来一株葡萄,本已拥挤的地方因为有了一株葡萄更显狭小,接下来是忙着给它架竿,让它爬秧,好像一夜就能长大似的,母亲为此没少费心。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照片簿里,珍藏着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我在小学三年级春游时和母亲一起照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有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房.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姑娘,母亲是我所在学校的校医.春游那天,我只顾着高兴,胡乱梳理了一下头发就准备出发了.母亲看我拿的吃食太多,骂了我一声"小馋猫",便把我准备好的装满好吃的的旅行包放到了她的自行车上.  相似文献   

9.
送拖鞋     
去年秋天,我把母亲接到城里来。才住了一晚,母亲就两眼浮肿,病恹恹的。我担心母亲生病了,想送她去医院。但母亲揉着额头说:"不碍事,只是昨晚没睡好,头疼眼胀而已。"  相似文献   

10.
护身符     
光母亲是个迷信的人,动不动就去找人算命,给算得最多的人,是我。算完命,母亲总会花上一笔小钱,从算命人那里买个护身符。于是,我便有了很多的护身符。到底几个,我忘了。小时候,很听大人的话,尤其是母亲的。母亲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虽然次数屈指可数,但我决不犹豫。母亲给我护身符,叫我戴上,我便戴上,不曾摘下。童年是个好疯的年龄,总会玩得忘乎所以。因而,护身符经常会失落。于是,常常在天黑时我还蹲在草丛中寻找,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找不着的。稍微年长一些,大约十四岁吧,读了些书之后,心里开始暗笑母亲的迷信。那一年放假回家,母亲又递给…  相似文献   

11.
提醒幸福     
偶读一文,只看文名《提醒幸福》时,便生出些疑惑:“幸福还用得着提醒吗?”读完全文后,我茅塞顿开。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提醒:小时候,一有风吹草动,母亲就会提醒儿女,别忘了加衣服:才结识一个朋友,父亲就会说,小心交友:当你稍微有点成就感时,便会有关心你的人说,别骄傲自满:当你沉浸在快乐和幸  相似文献   

12.
那时我还在读初中,母亲开有一家蛋糕店,每隔三天便会去十公里外的镇上摆摊。母亲说最近遇上一件可笑的事,每次她去镇上,便会来一衣着简陋的老人,负着手在摊前东瞅西看,似乎在考虑究竟买哪种蛋糕,母亲热情招呼,并且用夹子掰下些让他品尝,他也不客气,几乎尝完了所有品种,却一块蛋糕也没有买。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一个妇人,她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一只眼,因为她只有一只独眼,长在额头中央;二女儿叫两只眼,因为她和普通人一样有两只眼睛;最小的女儿叫三只眼,因为她有三只眼睛,除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两只眼睛外,那第三只眼睛也同样长在额头中央。可是,正因为两只眼和普通人长得没什么两样,她的母亲和姐妹们都很讨厌她。她们对她说:“你长着两只眼睛,比那些普通人好不到哪儿去,你不是我们家的!”就这样,她们把她呼来唤去,只扔些破旧的衣服给她穿,让她吃她们剩下的残羹剩菜,并想方设法地折磨她。一天,姐妹们只让两只眼吃了很少的一点东西,就叫她饿着肚…  相似文献   

14.
一、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二、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去郊区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三、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回来,晚上糊了挣点零钱补贴家用。男孩半夜醒来说,妈,睡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四、高考那年,…  相似文献   

15.
寒夜好读书     
<正>我爱读书,尤其喜欢在寒冷的夜晚。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找别人借书。记得一个下雪的寒冷冬天,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西游记》。那天夜里,母亲架起了柴火,我便坐在火边,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母亲陪我坐了一会儿,便去睡了,我就一个人坐着继续读。木柴烧完了,火小了,但我读书的劲头丝毫没减。下雪的夜晚,安静。远处,树枝被大雪压断的清脆响声不时传来。屋外,正刮着凛冽的寒风,而屋内则有火炉和温暖的被窝。坐在炉边,听着母亲均匀的鼾声,沉迷于书的世界里,是一种享受啊。  相似文献   

16.
繁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六七月间的夜晚,在庭院中纳凉时,我最爱看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看着那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在南京时,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上一打开后门,我便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是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的亮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  相似文献   

17.
今夜月儿圆     
这张照片 ,陪伴我度过了三年来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早年父亲外出 ,是瘦弱的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姊妹七个一手拉扯成人。在母亲70载风雨历程中 ,没有享受过一个夜晚的酣梦 ,没有品尝过一个节日的温馨。到了晚年 ,生活略有好转 ,可无情的病魔已向她露出了狰狞的面容。母亲一向怜爱我们 ,既怕麻烦儿女 ,又舍不得花钱 ,早期一直隐瞒着病情。直到病情恶化时 ,仍拒绝用药。在长达半年的病痛中 ,母亲连一天医院都没住 ,这使我们做儿女的永远感到疚心。母亲在病重期间 ,最令她牵挂的是没能成家的二哥和尚未成家的我。母亲在弥留之际含泪拉着二哥的手…  相似文献   

18.
林小全是初三学生。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小林的家境不好,母亲是一位清洁工,收入微薄;父亲应负担的生活费也时有时无。为了让小林进好学校,母亲几乎是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可是,小林在这所重点中学已经学习生活三年了,成绩虽然不错,他却一点儿也不快乐。  相似文献   

19.
这年秋天,田里的莜麦刚收过半,地里的活就全扔给了父亲。母亲白天在场院里切谷穗,晚上便腾出手来干些针线活。她从后炕的炕席下找出鞋样的时候,是个傍晚,父亲正好推门进来。父亲刚刚卸完一车莜麦,身上到处是莜麦芒子。  相似文献   

20.
每到夏天的清晨,我家院子里就开满了南瓜花,一大片一大片,金灿灿的。母亲一见到金黄的南瓜花,就会哆嗦着嘴唇说:“那时候,我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长到9岁,就跟母亲下地干农活。每逢暑期开学,看到儿时的伙伴背起书包走进学校,我就眼馋得在家里整天哭闹。母亲拗不过,就带着我到邻村丁校长家里打探消息。丁校长以前是位私塾先生,心地特善良。母亲把我领到丁校长家,丁校长一见了我们娘儿俩便责怪起母亲来:“你……今年再不上学,就要超龄了!”母亲没有吱声,但眼圈却红了。其实哪能怪母亲呀,我父亲去世早,母亲终年为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