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苏联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在文学修辞学中创立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是作者对所写艺术世界的评价态度和对全民语的取舍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借用维氏的文艺学理论,可以从语层结构分析出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以精确、明晰、具体而富于形象性特征的语言,塑造出了俄国文学史继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又一位"多余的人"的典型形象,并因而画出了俄罗斯19世纪30年代的精神画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3.
沈玲 《文教资料》2010,(34):215-216
本文诠释了英雄、偶像的定义和二者的关系.通过回顾英雄、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重点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偶像崇拜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英雄偶像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他们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通过对"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相似文献   

5.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 ,“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 ,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欣赏“多余人”形象 ,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184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社会探寻思考的总结,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毕巧林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畸形的“多余人”。而19世纪30年代农奴制的俄罗斯则是造成这种性格的典型环境,也是毕巧林精神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莱蒙托夫是普希金之后俄国19世纪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精确、明晰、具体而富于形象性特征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位“多余的人”的典型形象,并因而画出了俄罗斯19世纪30年代的精神画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8.
奥涅金和贾宝玉虽然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艺术形象,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多余人".他们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具有叛逆性的性格.不同的是他们在反对现实的方式,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最后的归宿都不同.  相似文献   

9.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雄》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俄国长篇小说,展现了俄国文学中理性与现实主义一面。小说内容通俗易懂,内涵深远,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通过阅读树立、完善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一部十分适合青少年群体阅读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从基督和反基督对立的两个方面对莱蒙托夫笔下毕巧林的双重性格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探讨他身上所具备的正面的因素——"精神上的人";另一方面探讨他的反基督倾向,他"恶魔式"的性格,以此来深入探讨毕巧林身上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是俄国学中的独特现象,反映了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特征,本着重对其“多余,无聊,空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20,(1):33-36
新时代英雄精神蕴含着特定的时代内涵及当代价值。当前,英雄精神正经受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全球化环境下多元文化的侵蚀、网络信息时代的消解等严峻挑战。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英雄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源泉、是推动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小说<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它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有所创新突破--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有别于其他传统小说.从小说的叙述逻辑层面看,小说的叙事时序呈现多元化跳跃性,叙事视角也出现了多重转化.这使<当代英雄>具有现代性的叙述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世纪病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十九世纪世纪病患者主要有世纪儿、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世纪病患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生长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出自不同的作家,经历性格各异,但却有着似曾相识的精神气质和行为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世纪病患者的精神土壤就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气,他们表达了十九世纪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黄燕 《华章》2009,(20)
俄罗斯天才诗人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凭着诗情感觉的统一性深刻地打动读者的灵魂,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进行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分析,以此解读这部佳作历久弥新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希克厉这个人物形象着手来分析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所揭示的人的内在本质,也就是人性在具有人物美好的同时却又在内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邪恶与狂暴,即所谓的撒旦式英雄.  相似文献   

18.
《当代英雄》显示了莱蒙托夫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内涵深奥,而且叙事技巧也很独特。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剖析《当代英雄》三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三位叙述者不仅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构成故事完美的叙事框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于澜 《林区教学》2014,(9):36-37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代表作家的作品之中。在19世纪前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学人物形象,即以"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这一系列人物为典型代表的多余人。"多余人"的诞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也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