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如今,大众传媒已深入每个家庭,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而电视又是每个家庭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电视不仅仅是成人了解信息、娱乐的主要工具,也已经代替父母与伙伴成了许多孩子的主要伴侣.然而,任何媒介都是双刃剑,既惠及儿童,又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2.
易红 《东南传播》2013,(3):95-97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21世纪以来热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农村家庭的媒介形象。通过分析媒介中农村家庭的模式、农村家庭的子女情况、农村家庭成员受教育状况、农村家庭的居住情况以及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并综合考察了电视剧中农村家庭的媒介使用状况,本文综合阐述了农村家庭的媒介形象,并对我国以后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平 《新闻世界》2011,(12):118-119
电视和互联网,因其独特的媒介特性以及使用的普及化、功能的丰富多样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求知、娱乐、交流的需要,其作用力渗入到家庭里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对整个家庭的生活模式、人际关系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是从电视和互联网这两种普遍的电子媒介在现代家庭中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发挥,研究它们对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以及邻里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博之传播     
《视听界》2015,(2):12
@学者刘宏V(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和家庭的关系】和孩子讨论哪些媒介会消亡,报刊消亡没有什么疑问,读者越来越少,并且是独立阅读。说到电视消亡,孩子不同意,虽然他也很少看电视,他看电脑和i Pad,属于网上观众,他的理由是有家庭就会有电视,很难想象家庭围坐在一起不看电视干什么。  相似文献   

5.
随着问题家庭和问题青少年的日益增多,中国当代家庭与大众媒介,尤其是与电视这一强势媒体之间,正展开一段必然的缘份。然而,纵观中国电视2006年261万小时制作量所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特别是对于6岁到18岁以下的在校未成年人而言,相对于家庭、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电视媒介以其特定的传播影响力对其价值观、人生观、暴力倾向等诸多方面起着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控制电视媒介的消极作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少年教育者、媒介从业者必须严肃应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特别是对于6岁到18岁以下的在校未成年人而言,相对于家庭、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电视媒介以其特定的传播影响力对其价值观、人生观、暴力倾向等诸多方面起着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控制电视媒介的消极作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少年教育者、媒介从业者必须严肃应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媒介相比,中国电视的发展是超前的,目前 中国电视台的数量可以说是世界第一,连媒介管理者有时都说不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家电视台,以至这几年有关减少中国电视台数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研究电视的人都知道,电视台的会多,一方面说明电视台钱多,另一方面反映了年轻的电视媒体充满改革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电视学者时统宇仅仅根据他一年参加的各种电视研讨会,就写成了一篇回顾电视变革的文章。 中国电视发展之所以超前,与中国特殊的国情有关。比如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的,而收看电视正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过去那种集体收看电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和沟通变得愈加频繁和方便,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大冲击.如今,新媒体当道,多元媒介并行,传统电视媒体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大不如前.但是,电视媒体作为家庭的空间重心、娱乐中心以及情感核心,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媒介优势,同时借力互联网变革加快自我转型,在家庭生活中依然保有可观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大量网络视听节目反向输出到电视播放平台的现象愈发凸显。这既是因为网络视听节目在制作水准上的提升,使电视成为更为适合播放的媒介,也是因为今天的家庭也更需要电视作为建构交往关系的媒介。无论是电视图像所提供的意义,还是电视在客厅营造的审美气氛,在公共话题和审美的共同领会沟通中,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增进感情、拉近距离。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家庭对于电视的诉求,融媒体内容生产者需要在视听呈现和家庭公共题材、意义、审美层面进行相应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电视传媒对儿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电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日益兴盛发展,电视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这种影响在少年儿童的成长方面表现得尤为深刻。在今天,“电视机前的一代”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名词。有调查表明,电视已经成了“儿童求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媒体作为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媒体受少年儿童青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电视机和电视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较高,客观上造成了少年儿童每天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明显多于网络等其他媒介。其二,电视是以一种感性…  相似文献   

12.
于海婷  唐英 《青年记者》2016,(23):117-118
喻国明教授在《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中指出,互联网具有高维媒介的特性,“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媒介,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①互联网的这一特性使它更加自然地向下兼容电视这种低维媒介,却不容易为电视所兼容.所以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既要把握传统电视媒体的独特性,又要兼顾互联网自己的发展规律.技术属性决定了电视无法像互联网那样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开放性,但电视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家庭休闲的功能,有高度的“强关系”社交属性,是客厅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互联网与社交电视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调动电视的“关系”特性,实现电视观看的场景化,构筑电视观众深度介入的场域.  相似文献   

13.
看电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方式,作为家庭媒介的电视也长期是中国的第一媒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幸福感的源泉,看电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基于2013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发现日常看电视和空闲时间看电视(或看碟)均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只有至少达到“经常”或“每天”看电视才能显著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表明电视使用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门槛。本文通过相互竞争的两个中介机制分析了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中介分析发现,看电视通过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看电视并没有因为提升了物质主义倾向而降低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必然有新的媒介形式抢夺市场,打破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市场平衡点。但这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失。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未来视觉领域电影、电视、移动端将三分天下,电视台应以生产适合于家庭收看的内容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电视媒体正在迎来属于它的第二个春天,全球领先的媒介调查机构尼尔森媒介研究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13亿人口、3.4亿个家庭和超过1000家电视台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视市场。  相似文献   

16.
白剑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3-104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事物都有很多面。新闻事件也是如此,既可以从这个角度报道,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报道。比如报纸和电视,报纸是纸质媒介,而电视则是有画面和声音的,媒体特征不同,选题自然不同。即使同为纸质媒介,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因为各家纸质媒介的定位和立场等不同。各  相似文献   

17.
郑维东 《传媒》2022,(16):24-25
<正>在中国传媒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电视产业的融合之路亦受到了来自数字化与社会化视频的持续影响。“数字视频家庭+多终端视频包裹”的新组合模式正在重塑传统电视家庭的媒介使用场域与惯习,随之而生的“新电视业态”呈现出了某些亟待把握和利用的新特点、新常态。 传统电视与受众的相互关系正在被互联网重塑无论是在亲身经历的互联网还是概念先行的元宇宙之中,受众和电视等媒介的相互关系都在经历“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通常是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其实质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最初对媒介融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交汇,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媒业、  相似文献   

19.
张践 《视听界》2000,(4):36-37
从电视传播说起今天,电视的极度扩张几乎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缝隙之中,让你无可逃避。电视实际上垄断了文化的参与,支配了大众意识的培养,因而电视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在一个分散的多元的社会里,电视是一种凝固的艺术,电视正在减少和消除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陌生和差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媒介融合是传媒界当前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当前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较之以往有了实质性的改变,计算机技术在衍生新媒介形式的同时,对传统的大众媒介形式带来颠覆性的冲击。是自我完善式改良,还是革命性变革,是走到十字路口的大众传媒必须的选择。数字技术打破媒介壁垒就目前而言,媒介形式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等。本文所讲的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介形式的融通整合,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