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的形成”一章既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课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学好这一章能使师范生掌握品德、道德等基本概念,理解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力的心理依据。在这一章中,有许多内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品德形成的理论等,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呢?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根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小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品德的结构(上)”、“第三章”品德的结构(下)”是全书的第二部分 ,也是重点部分。这部分教材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品德结构的组成系统 ;二、品德教育过程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关关系 ;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国内外有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研究的介绍 ;五、关于品德培养的一些心理学问题 ;六、学生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相关知识。这六方面的知识注重把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对品德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揭示了…  相似文献   

3.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4.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人格需要教师发挥道德领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追求个人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传道者角色"隐退"由一定的原因导致,其回归亦需要相应的条件:伦理精神回归教育;为教师提供新的伦理道德教育思路;教师形成道通意识与汇通能力;建构道通文化以聚焦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5.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6.
三、适度整合,丰富有意义的德行建构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而品德教材中的"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探究和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因此,有效地处理品德教材的"留白",还应通过老师的适度整合,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平台,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与发展,丰富有意义的德行建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由于课程有不少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点面结合""面上选点"来组织教育内容."点"就是一课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些内容不仅仅局限文本中提供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等.那么怎样找准这些"点",使品德课堂灵动高效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和谐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实施和谐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研究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从师生关系、学习内容、课堂组织三方面提出了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品德的心理结构与品德教育的心理标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将有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 关于品德心理结构问题,在我国,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是三因素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方式三种基本成份。  相似文献   

10.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部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事业有重要意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生不良品德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为解决学生不良品德提供参考,以促进其改正.  相似文献   

11.
职业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过程。职业品德包含有三种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它既构成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揭示了职业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对我们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作者分析的是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措施.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根据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有关理论采取符合学生心里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它是研究个体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品德的社会化。因为社会化就是指每一个体经过一连串的社会学习,把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然也包含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即个体把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人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德育中运用角色理论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幼儿园德育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指导幼儿的角色学习,帮助幼儿解决角色冲突,使幼儿掌握角色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让幼儿扮演多种角色。不断学习新的道德知识。每种角色都有自己一套规范性的行为,一个人充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15.
"心理体认"及其道德教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教育心理学维度揭示良好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性,提出"心理体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要义,即以道德认知为先导、规范认同为中介、情感体验为核心、实践体悟为关键,建构知、情、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结构——定向教学”系依据国内外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本人多年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改革教学体制的思想。“结构——定向教学”思想,是依据教育、学生学习及能力、品德的本性提出的。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及经验传递说;学生学习的接受——构造说;学生能力、品德的类化经验说。“结构——定向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发展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为要加速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由此,这一思想简称“结构——定向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相应品德的教育活动.道德情感是引发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生长的基础.道德情感培养,是把德育落到实处并最终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建立了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罗洪兰 《当代电大》2002,(10):36-41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 考核目标和要求1)了解 :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 )理解 :品德、道德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和培养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掌握 :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学策略。2 重点内容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道德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种成分。4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19.
表扬作为一种正面的教育和激励手段,在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专家大力提倡、教育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教育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受到表扬时,会因得到某种肯定而产生进步的内驱力,从而最终实现品德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但是,表扬的运用也有艺术性,运用不当,则可能事与愿违.多年的经验使我体会到,在运用表扬时要注意"四忌"与"四结合".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六章、第七章是教材的第四部分 ,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如何组织品德教育过程 ;二、课堂纪律教育 ;三、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 ;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特征、准则、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这部分教材着重强调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的观点 ;揭示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当前学校品德教育工作要科学化 ,要结合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部规律 ,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作科学的分析 ;总结了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