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国家课程设置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角度,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定位为信息素养提出了质疑,然后根据亲身的和一些同行的实践,从小学生的能力、亚文化和“文化一技术”一体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等方面,试图论证小学信息技术的总目标是包含了信息素养的数字文化素养,并给出了数字文化素养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摩·佩伯特博士开发的一套新的程序设计语言。基于这个平台,笔者进行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华南师大附属小  相似文献   

3.
本学期,王继华老师采用Scratch开展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实验,采用他们提出的为创作而教的模型进行教学。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模型中包括5个过程,即: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  相似文献   

4.
Scratch,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一套开源的,为儿童准备的编程环境。它不需要学生编写任何代码,只要使用鼠标拖拽事先准备好的命令组件就可以组成游戏,卡通和动画。学生学习scratch,就像儿童玩积木一样简单而有趣。笔者采用scratch进行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创作而教"。基本的教学模式有5个阶段。即:提出创作主题→范例分析→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本课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使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使儿  相似文献   

7.
陈瑜洁 《家教世界》2013,(9X):26-26
儿童画是儿童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体验,通过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绘画。儿童们通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天真、质朴的观察和富有浪漫情趣的表现,使他们的幼小心灵与外部世界建立了一种亲密的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用成人化、专业化的要求来限制儿童。不能将技法技能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不能把画得像不像作为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而是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孩子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解决教学目标和知识体系的问题。文章把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初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依据这两个目标设计了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示范。初级目标着眼于当下市场就业,高级目标关注于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清楚了两种目标存在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设置相应的技术类课程。  相似文献   

9.
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针对儿童设计开发的程序编写语言,其优势在于让儿童在创作体验中学习编程、表达想法、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本文基于Scratch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肇庆市第七小学的课题项目“Scratch儿童的数字文化创意能力培养”的实践,分析了利用scratGh培养儿童数字文化创意能力的优势,探索了数字文化素养培养的经验、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结构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的引领、催生、启发.这倡导的是教师研究儿童,以发展的方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建构丰富的创作体系.二是儿童个体的主动创造.这给予儿童自由的创作环境,相信儿童,启发儿童,激励儿童,呼吁个性发展.这两个体系逐渐形成了"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实践的双翼.  相似文献   

11.
本学期,王继华老师采用Scratch开展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实验,采用他们提出的"为创作而教"的模型进行教学。"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模型中包括5个过程,即: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王老师已经尝试引导学生运用Scratch软件创作了一些简单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数字文化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儿童已成为数字文化的土著民,如何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文化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以软件工具的简单操作和技术知识的接受学习为主,忽视了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是主要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者要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必须走近儿童文化,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快乐、幻想、自由的原则。儿童文学要对儿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理应将儿童文学纳入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是在新皮亚杰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旨在培养儿童数字感知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发展儿童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使其获得数学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能力.该课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向儿童呈现了五种数字表征形式,即实物表征、图片表征、排列表征、高度表征和循环表征.该课程给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以一定的启示:(1)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2)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数学方面的元认知技能.(3)数学教育活动中应注重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流.(4)数学课程的设计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实例.  相似文献   

15.
王继华、吴向东两位老师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背景、观念、设计和案例》一文中提到:“《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第二版弱化了技术工具学习的直接目标,而将重点放在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各种技能上……因为当今的技术,已经简单到谁都可以拿起来就直接使用的地步。技术的高度发达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杜鹛 《天津教育》2014,(23):39-40
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中介和桥梁。任何课程的设计,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观念下做出来的;任何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受一定文化观的制约。可以说,文化观是课程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课程。践知践行园本文化以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核心价值,强调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王继华、吴向东两位老师的文章,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在此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本刊2009年第1期上还发表了一篇题为《Web2.0时代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考》的文章,于是一并找到,学习了一番。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介绍各位来自四川的校长、老师,大家好!特别高兴大家能够来到七一小学。我们课程开发小组把学校的课程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交流的题目是"让课程成为孩子们童年的甲板",之所以想到"甲板"这个词,是和学校的整体文化相关的。我们学校以前是一所海军的子弟学校,和海军有着久远的渊源,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是定位在海洋、浪花这样的主题。我们把学生的发展目标定位在用浪花来形容学生的发展,用海风来形容教师的品质,我们把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的课程称之为甲板,希望孩子们在小学六年的生活当中,能够在这个甲板上快乐的游戏、玩耍,也希望这个甲板能够为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萍萍 《江苏教育》2022,(94):48-52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近40年致力综合课程研究,形成了以培育“完整儿童”为目标的观念体系与实践模式。培养“完整儿童”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园所在审思儿童、教师、综合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民主赋权、教研增能、文化润泽的“完整教师”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20.
古韵羌寨     
我校自创校以来.始终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重要位置,从2010年开始研究版画创作.从开办伊始.就着力研究适用于儿童的创作技法和材料.分别利用”吹塑纸版画““刻线版画””纸版画”“综合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结合羌族文化进行创作。三年来.我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版画作品。在学校内我们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画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