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悲剧中,对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充分的展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巨大的激情在一对少年的心里萌动,这既是感官的,又是理性的,是两者同时兼备的美妙的“谐和物”。在花园之夜一场,朱丽叶坐在绣楼窗前,心里思念着罗密欧;罗密欧在楼下倾听着朱丽叶吐露真情;  相似文献   

2.
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创造最成功的角色。莎士比亚通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剧情的发展中层层深入地得以揭示。本文正是通过对朱丽叶对话与独白的分析,揭示朱丽叶的思想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的变化,从而勾画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态发展轮廓。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首长与秘书是一对利益共生体,或者称命运攸关方.多少秘书在首长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也有多少秘书爬上高位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锒铛入狱.陈希同、陈良宇等人的秘书就是其中不光彩的代表人物.曾经身为国家药监局局长的郑筱萸周边亦少不了秘书这一角色,命运为郑筱萸演绎的人生悲剧主角当然是郑本人,但他的秘书们在这场悲剧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千古流传的爱情绝唱,但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各有千秋。本文将从家庭背景、命运、性格、婚恋观四个方面将祝英台和朱丽叶进行比较,找出她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一、角色新闻——透过主观镜头的客观报道影视专业中有一个术语——主观镜头。这种镜头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事物。这种主观镜头也使观众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于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也成了观众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要求记者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以被报道对象中一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和发现新闻。这种"角色转换"与记者"到现场"、"下基层"、"暗访"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最关键的是,记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以记者的身份出现,而真正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比如记者真的去干上几天售货员,按时上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两位剧作家汤显祖和威廉·莎士比亚的爱情剧作,是中西方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两部作品均讲述了反封建,追求自由的爱情故事,但在主题、人物塑造和结局的安排上都有其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两部传世巨作。  相似文献   

7.
东方戏剧《牡丹亭》和西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均为爱情而造文;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几百年来给读者、观众尤其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现的时代不同,创作手法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不同,但审美作用、教化功能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8.
王明军 《视听界》2007,(1):102-103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多度创作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规定制约性。作为配音演员,只能在原片所提供的语境中,说人物“正在”说的话,哪怕他并不完全认同原片演员的表演(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但是他不得不迅速调整,“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陈叙一语),他要努力贴合原片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向人物靠拢,努力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剧中表演者的表演风格,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让创作者与角色成为一体,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而感到就是剧中的“这个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10)
电视剧是虚构的叙事艺术,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总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才有存在的依据,剧中的情境影响着观众的心理活动。电视剧剧作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具有立体空间感的场性思维,这是为了保证电视剧故事的空间立体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从而使电视剧展示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感人。导演会遵照电视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指导着演员、摄像、美术师、录音师实现剧本中的情境。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确表现也会影响到导演的情境传达。规定情境可以使演员忘记现实生活,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剧中人物,和剧中人物融合为一人,生活在故事的情境中。情境贯穿于电视剧编创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角色”(role)一词本是戏剧中的概念,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进社会学.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学理论——“角色理论”。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会娟 《大观周刊》2011,(9):93-93,88
窦娥是《窦娥冤》中最具悲剧形象的人物,她是一个集不幸和反抗为一体的女性,在剧中她被无情的冤杀了,无论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她自身性格的两面性,都更深一层的塑造了她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2.
角色是对群体或者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行为期待。"角色"原是戏剧中的概念,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将其引入社会学。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舞台上,人们对其行为总是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期待,即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戏剧的电影化为研究重点,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分析比较,从表演、语言和时空三方面探讨了戏剧由舞台走向银幕这一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影视剧中,长期以来人物就被划分为许多种类: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善的、恶的、喜剧的、悲剧的、聪明的、愚笨的等等,甚至把角色和演员划分为类型角色和类型演员。过去,反面人物在整个创作过程都是概念化、脸谱化和程式化的,除了扮演者个人魅力不同外,剧本中的描写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表演更是的概念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15.
几年以前,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罗马尼亚剧作家奥·巴琅格写的话剧《公众舆论》,至今念念不忘。那个剧写的是在一家新闻单位——《明亮的火炬》报社里发生的故事: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该报副总编辑吉特拉鲁是怎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又终于在公正舆论的支持下战胜了腐败丑恶的经历。最近又把这个剧的剧本找出来全文看了一遍,里面确实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和语言。剧本的结构和人物安排是独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更有趣的是在一开头的剧中人物表里有一个角色就叫做“公众舆论”,下面注明这是个“隐喻的人物”。这个角色并不出场,出场的是一个名叫“康士坦丁·布拉纳”的新闻部长,剧作者特别说明:“上述两个角色将由同一个男  相似文献   

16.
《麦克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的重要悲剧代表作之一。剧中描写一个战功显赫的英雄麦克白在邪恶的女巫和追名逐利的夫人诱惑下,杀死国王成为嗜血暴君的故事。然而,几百年来,它居然成了戏剧史上最晦气、最不吉利的一部戏。《麦克白》的首次演出就很叫人瞠目  相似文献   

17.
叶晓 《传媒》2002,(3):19-20
“砸大奔”事件本来只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质量问题。最初,作为受害者的武汉野生动物园在这一质量索赔纠纷中,扮演着受人同情的悲剧主人翁的角色。但是这么一“砸”,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某种变化。“砸”之前,所有的道义与同情都在武汉野生动物园这边;但“砸”之后,情况却大不一样,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悲剧变成了闹剧。一个普通的质量纠纷开始有了一种复杂的况味。  相似文献   

18.
翻开《妇女生活》杂志1986年第9期,有一篇令人瞩目的通讯:《一出真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读过之后,疑问甚多。亮明是“真实的”,又未注明是小说,自然是通讯报道了。内容大致是:李青事、江利霞的父辈原是仇家,可是这两位青年却偷偷相爱了。当江家觉察后,父母就不择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既从事过出版发行教育,又在一线从事出版实践的“自由人”,站在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边际,我今天要提出“角色教育”的概念、理论模式与实践操作模式,它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可能至关重要。角色是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角色教育”是指教师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人才需求目标,因材施教,采用目标定位、模拟指导、专项实践等系列方法,培养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走路,是十分平常的动作。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对新闻人物不同步态的表现和描写,传递人物丰富、细致的思想感情,从而起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角色在其外部结构上都不可能有和另一个角色相同的步态,因为每一个角色精神结构(它有时是和步态截然相反的)的整个节奏都是不可重复的,完全不能搬来作为另一角色的适应”。因此,准确地、传神地描绘步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记者敏锐、细微的观察力,需要有一双善于洞察人物心灵的慧眼。步态是人物的特殊“语言”,人物不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