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2.
易渡 《红蜻蜓》2023,(18):26-29
<正>“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出自《诗经》的诗句,也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梧桐的诗文。这种不凡的树是传说中凤凰所栖之处,“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也形成了人们对梧桐最初的印象。不过,中国古人所说的“梧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两种。只是,我们如今随处可见的“梧桐”,却被称为“法桐”。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3.
苍山叠翠映朝阳,美丽凤山谱华章.涟江河畔腾巨浪,激情凤山写辉煌.风云奔走势浩荡,魅力凤山起翱翔.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郁郁凤山之巅,滔滔涟江河畔,有一座人文浸润,集儒道佛之气韵;天地护佑,得仁礼智之精纯的八秩老校——贵州省惠水民族中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胸怀宽广,坚毅果敢,自强不息,吐纳英华...  相似文献   

4.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5.
陆志平 《江苏教育》2011,(11):41-41
最近在德国。一位北京的老师忽然问我:“南京有这样的梧桐吗?”这一下真把我给问住了。眼前一棵棵梧桐树都那么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跟我天天见到的南京的梧桐确实不同。后来,又看到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口,那大道两旁好几排梧桐,也是那么伟岸,那么有气势。天天走在南京的林阴道上,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似乎梧桐本来就长不高.不然唐诗宋词里的梧桐为什么老是跟细雨联系在一起呢?果真长得很高,“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也就不成诗了。可是,却忘了《诗经》里的“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植物书上说,梧桐可以长到38米高。  相似文献   

6.
_诗经_卷耳_臆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录原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实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石且)矣,我马瘏矣!我仆(疒甫)矣!云何吁矣!这一首诗,解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先列出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几种解释:一、“第一章,写女子在采卷耳时因想念丈夫而中止了劳作.”第二、三章“写女子托言想升高望远,但是马病不能行,只好用饮酒来解除自己的忧伤.”  相似文献   

7.
【解题】梧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是高洁品性的象征。《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句中将凤凰和梧桐对举,把君子比喻成梧桐。梧桐在古诗词中,还是愁苦烦闷时的寄托。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孤单寂寞的宫女在凄凉的深宫里,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无聊情景。诗歌的首句以井边的黄叶梧桐破题,烘托出萧瑟冷寂的氛围。亡国之  相似文献   

8.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这是120年前的事了,皖南贡生胡铁花,经历一段时间的"候补",1891年被任命为淞沪厘卡总巡,这是一份官场肥缺.当年12月17日,他的小儿子在胡家合伙经营的"瑞馨泰"茶叶店里出生.  相似文献   

9.
顾恺之画人物,非常注意画眼晴,因为眼睛最能传达出人物的神情。作家写人物,也应当同画画一样,要善于点睛。所谓点睛,就是作家敏锐地捕捉了最能揭示人物性格之点,比如说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一个细节等,然后在关键的地方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染,从而收到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形象栩栩如生的效果。新编课文《大铁椎传》,其中写大铁椎三次说道“吾去矣!”过去有些选家评点此文说:“篇中点睛,在三称吾去矣句。”(张潮辑《虞初新志》)反复钻研这篇课文,觉得评论者是有眼光的,这三句“吾去矣”,确实是刻画大铁椎这个人物的点睛之笔。先看第一句:“夜半,客曰:‘吾去矣!’言  相似文献   

10.
“嘤其呜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鸟儿都知道彼此嘤嘤地叫以获得友谊的回声。何况人,能不求朋友?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作为养马场合的厩、牧,在字义、空间与使用的性质诸方面均判然有别。西周以迄春秋前期,国小民寡,牧区一般设在郊野之内。《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自牧归夷,洵美且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均证明郊为牧区。为了防止牧圈逃亡和邻国抢马,列国通常还派兵至郊牧守卫。《左传》(?)公二十八年记:“谁扞牧圈?”扞,即是守卫。不少小国碍于疆界局蹐,终先秦之世均以郊为牧区。《左传》隐  相似文献   

12.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13.
在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强调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阐述了校园文化产物“彼小星+”应用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创造性地将校园文化吉祥物品牌“彼小星”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彼小星”文化和“彼小星”寓意有机地融入第一/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及校园环境等活动,初步形成融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工匠精神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以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鹏之将南徙后,插入“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汤之问棘”之后,又有类似的关于“斥”的一节: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这两节的理解,对这三种“小虫”的形象的分析,历来都较含混,影响最大者当数郭象。他在“蜩与学鸠”一节下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在“斥”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相似文献   

16.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17.
胡义成先生选评的《明小品三百篇》面世以后,曦钟、吴小如等先生先后撰文对该书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注释方面的错误提出批评,胡先生又先后进行了反批评,一时间沸沸扬扬,颇为热闹.对胡著及曦、吴二先生的批评文章,笔者曾再三拜读,发现胡书确实问题不少,尤其是对原文的注释,多有未允.除他人言及外笔者在翻读时又捡得若干条,现胪列于下,仅以此就正于胡先生及专家学者.1,唐寅《〈孟蜀宫妓图〉题辞》:“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胡注:“不挹注——不在乎,不在意.”(页11)按,《诗·大雅·洞酌》:“洞酌彼行潦,挹彼注之.”〔疏〕:“挹彼大器之水,注之此小器之中.”引申之,“挹注”便有改变义,唐寅文中“不挹注之”意为不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8.
李根芹 《文教资料》2005,(23):164-165
《师说》和《劝学》都是古文名篇,由于其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使其成为古代文学文选及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笔者以为,现行的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中对《师说》的一处标点和对《劝学》中“参”的注释有误。分述如下:一、《师说》中的一处标点值得商榷《师说》中有一段文字,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都作如下标点,本人觉得值得商榷: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按以上的标点方法,是把“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都当成是笑话别人的那些人的答语。这样理解于…  相似文献   

19.
1.“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图? 宋代思想家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习和研究必须善于发疑,而且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不产生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能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0.
12月11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鸟儿都知道彼此嘤嘤地叫以获得友谊的回声。何况人,能不求朋友?亚里士多德把朋友视作是“第二个自己”,告戒人们要善于交友和善于择友。对身心正在趋于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朋友更具特殊意义。有的学生不仅把朋友看成第二个自己,有的时候还升格为“自己”,把自己降为“第二”。朋友的利益高于一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朋友有三种,有害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