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吴宓任职清华研究院主任一年余,1926年3月正式辞职。吴宓的辞职,直接原因是他的"研究院各提案"被张彭春和清华校务会否决,间接原因跟王国维、梁启超等同事对他支持不够相关。吴宓请辞研究院牵涉面广泛,关乎研究院的性质和未来走向,有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清华内部斗争,成为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4.
清华四导师     
"大学必须有大师",这是20世纪20年代飘荡在清华园的理念。那时候的清华出手阔绰,广聘天下名师,一时间,清华群星璀璨,光耀西山。清华工字厅的这个院落,荷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儿的大师吴宓,管它叫"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在这儿的人还没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  相似文献   

5.
"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在清华经历了三次"破格录取":第一次是考入清华时,以数学15分、英文满分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成为吴宓教授的学生;第二次是即将破格录取他继续留校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答曰"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第三次是在外留学学成归国时,清华大学破例聘请年仅28岁的他为教授,遭到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为此颇费周折,最终聘请方案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6.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对其中国弟子影响至深,颇为适合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要。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坚持走人文主义启蒙之路,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对东南学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外文系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8.
吴宓是新人文主义的一位信徒,他受到了白璧德极为深刻的影响.此文详细梳理了吴宓对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并从文化观、文学观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吴宓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观上,吴宓主张构造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使之熔铸贯通.在文学观上,吴宓主张应该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激烈批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应该吸取优良的传统,而不能完全反叛旧有之传统.他的这些思想的渊源就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9.
对吴宓研究的重视,完全是近几年的事,并在吴宓的中西文化观、吴宓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吴宓与《学衡》、吴宓与比较文学及其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10.
4年前蒋方舟被降分录取,有人质疑教育公平.实践证明,清华录取蒋方舟是对的,体现了"有教无类"的育人理念,蒋方舟上学期间表现突出,不但顺利毕业,还有很多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文章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包括对其母校清华的反思和批评.这些说明她是个有思想、有勇气、有责任心的青年,是个合格的清华学子.  相似文献   

11.
“学衡”派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现在,面对“文学失语症”、“文化霸权”的危机,这些思想更是弥足珍贵。作为“学衡”派灵魂人物的吴宓,其一生遭遇坎坷,学术思想未曾大放异彩,但历经浩劫终究流传至今。吴宓晚年遇到一位极为重要的后辈友人曹慕樊,他们思想方面的共鸣可谓“学衡”精神的一种传承。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吴宓与曹慕樊在文艺、诗艺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先生在其著名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思想,其后三育即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都与大学生的精神教育相关。而当今我国大学教育在这三方面由于欠缺人文高度、专业深度及精神和谐度,其教育结果往往与教育实施者的意愿与目标相左。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传奇,而清华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清华理念。清华理念最核心的思想和精神当包括学术独立、追求卓越、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均衡和谐。今天重温清华理念不仅是要为清华新百年开辟新境界,也为中国大学寻求应有的价值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吴宓的诗     
吴宓的诗歌创作选择的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道路,“新材料”即“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反映了他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旧格律”则为其诗歌的表现形式,虽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因才力所限与炼意炼字功夫的欠缺,颇多不足,吴宓诗歌的特征与研究价值,主要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基本关系和目前体育课教育教学形成的新特点,探索遵循人体运动及健康规律、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创新大学思想体系等适合体育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更加切实地在高校体育课教育活动中,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五个"必须始终"和五个"希望坚持"要求青年;结合高校教育实际培养"三心四能"新型大学生,引领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身心健康快乐的人格定位;力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行的教育路径发挥启迪作用,进一步实现"科技之目标、民主之思想、求是之态度、创新之精神"的大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吴宓、胡适两位著名学者同为"庚款"留美学生。吴宓师从哈佛教授白璧德,受到新人文主义的熏陶,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受教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毕生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观。吴宓、胡适所受导师的影响及二人本身在哲学观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教育思想的相通与差异。本文在综合比较了二位学者之间教育观的异同处及其形成原因后揭示了他们的教育观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宓一生在多所大学任教,开设许多重要课程。本文整理出吴宓的教学经历,以希有助于对其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清华刚刚欢度了百年校庆、迈入新百年发展征程的时候,我们需要系统回顾和总结清华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一、清华百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回顾百年办学历程,我们对"教师为本"的体会尤为深刻.名师荟萃,英才辈出,铸就了清华的百年辉煌.这其中,人才工作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长达四十余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博大精神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最集中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也为后世所传诵。作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既学孔子,其教育思想是重中之重,努力的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以更好的为当今的教育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从孔子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见解与观点三个方面,并结合亲身经历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并分析当今大学教育之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