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佳 《现代情报》2013,33(8):167-171
随着Web2.0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在图书馆构建虚拟社区。Tag能反映用户的阅读兴趣,然而基于Tag构建虚拟社区的研究相对欠缺。为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构建高校图书馆虚拟读书社区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用户的标注动机及影响用户标注的因素,提出了优化用户标注过程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就基于Tag构建虚拟读书社区的相关算法和实现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社群的舆情体系。对网络社群内和网络社群间的舆情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就网络舆情热点信息和网民行为协同演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网络社群的舆情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2.0的电子商务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瑶 《情报科学》2007,25(10):1559-1562
本文从Web2.0的特点入手,并对基于Web2.0的电子商务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有无限前景的基于Web2.0的新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江文华  徐健  李纲  李阳 《现代情报》2019,39(9):21-27
[目的/意义]从学者研究兴趣视角出发,探究图书馆领域研究现状,分析该领域社群结构。[方法/过程]从CSSCI数据库中下载"中图分类号=G250"的所有论文,通过Java程序处理数据,利用"机器+人工"进行作者消歧。使用普莱斯定理识别图书馆领域核心作者,利用学者科研成果提取作者的研究兴趣,构建该领域核心作者研究兴趣相似性网络,使用Louvain方法对该领域研究者进行社群划分。计算各社群研究兴趣模型,并计算各个社群间的研究兴趣相似性。[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图书馆学作者发文频次与核心作者研究兴趣相似性服从幂律分布;2)图书馆学领域核心作者按研究兴趣可分为6个社群;3)C1-C2、C2-C3、C3-C4社群间存在强相似性,C6社群与其他社群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5.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站实际数据,首先对用户Tag的语义认知情况进行了历时分析。得出用户Tag的语义认知随时间延展表现出一定的恒定状态的同时也会发生迁移,并表现出迭代发展的趋势。进而对同一资源在两个不同社群中的标注情况进行共时比较分析,从而发现用户Tag语义认知既具有总体趋同的特征,但又会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在细节表现上呈现出语义认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鉴于发明者在创新活动中的“抱团”研发现象,采用GN算法,识别可再生能源行业发明者合作创新网络的社群结构,根据社群内部成员和社群经纪人网络位点的不同,通过相邻期社群动态追踪,划分社群结构动态配置,实证社群配置与社群创新能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明者合作创新网络存在明显的社群划分,不同类型的社群动态配置对社群发明者创新影响显著不同。总体为,动态与静态相协调的社群配置优于双动或双静的社群配置,具体为,“动荡”社群创新能力最弱,“纽带”社群创新能力最强,“独立”及“固化”社群介于两者间。以促进发明者创新,政策应该有利于创新网络动态及稳定的折中。  相似文献   

7.
宁连举  刘茜  张普宁 《科研管理》2017,38(9):150-160
企业网络社群中的顾客契合全面刻画了移动互联网情境下企业与顾客、顾客与顾客间持续性互动、互惠的价值关系。研究以社会偏好理论为基础,采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的方法,基于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分别构建企业网络社群中顾客契合的演化博弈模型,并使用MATLAB_8.3编程对网络社群中顾客契合演化均衡及机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发现社会偏好对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社群中的顾客契合演化都存在规律性驱动作用,强社会偏好的效果更为显著,且两种网络社群中的顾客契合演化机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研究为移动互联网情景下用户群体策略演化及收益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打造深度关系的网络社群、建立社会偏好的激励体系、实施社群的差异化管理等推进有效顾客契合管理的策略建议,从而实现企业平台的多方利益共赢。  相似文献   

8.
在Web2.0环境下,探讨了用户结成群体的基础,介绍了信息用户群体性的特征,分析了信息用户群体性的利弊,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Web2.0对机构知识库在设计理念、用户参与度及知识组织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利用Blog进行机构知识库的知识管理和交流,利用RSS进行信息的推送和聚合,利用Wiki构建学科知识平台以及通过Tag进行信息的标引与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通过对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帮助网络社群管理 者更好地利用平台吸引用户并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方法/过程】基于TAM模型和信息生态因子理论,构建网络社 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信息人的成员信任,信息易用性以及信息共享的云计算技术对网络社群用户的信 息共享意愿有积极作用;信息延时性和信息共享的技术风险对网络社群用户的信息共享意愿有消极作用;网络社 群用户信息共享意愿和信息环境的交互氛围对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分析了抽样数据中回答者用户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网络密度、小团体等方面特征,通过绘图工具Netdraw将回答者用户形成的社群图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对问答社区用户关系网络特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改进问答类社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2.0网络知识社区构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利萍  成全  刘勇 《情报杂志》2007,26(12):150-153,156
图书馆2.0依托Web2.0的核心技术为信息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知识集成环境。通过对图书馆2.0服务模式的分析,阐述了图书馆2.0开放式网络知识社区的构建原则及其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Web2.0时代,tag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很多Web2.0网站中各系统的tag各自独立,存在信息孤岛,不能反映出整个系统中的tag分布情况,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tag的意义;同时,tag的统计也非常繁琐,甚至是不准确的.文章提出一种基于tag的信息整合方案,同时给出该方案的实现思路,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以及具体的算法.通过该方案,能够整合系统中的tag信息.提高tag检索以及统计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网络聚类的组织知识社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晶  刘臣  单伟 《软科学》2012,(1):47-50
分析了组织知识社区和组织知识网络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社会网络聚类的方法来分析组织知识网络从而对组织知识社区进行分析。此外还针对一个科研组织建立了组织知识网络并对其知识社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基于动态用户画像探索学术虚拟社区的粘性驱动机制在于用户角色精准定位,有助于提升用户忠诚度、信任度、留存率、回访率。[方法/过程]依据社区属性和用户感知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的粘性驱动因子;以用户自然属性、行为属性、心理特征为用户画像的数据来源,建构包括基础数据、行为建模、服务应用、评价反馈4个模块的动态用户画像结构模型;结合驱动因子与结构模型构建了粘性驱动机制模型。[结果/结论]模型深度刻画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全貌,为优化系统效能和精准化服务指供指导,以期增强学术信息资源流转与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马小琪  张恒 《现代情报》2012,32(5):114-117
划分了中小企业集群人际情报网络节点,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和行业组织三方面分析构建关键影响因素。依据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构建流程中加入优化和评价两个步骤。将中小企业人际情报网络构建流程分为:确定目标、确定网络模式、识别网络节点和关键联系、建立联系模型、优化联系模型、评价联系模型、建立联系、人际情报网络维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分析通证知识社区的知识分享网络结构,有助于把握区块链背景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和传播规律。[方法/过程]以国内通证知识社区代表——币乎网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币乎用户样本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运用UCINET工具对社区用户的知识分享网络进行网络特征分析。[结果/结论]样本网整体呈现出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特征;中心性高的核心用户对社区知识贡献和传播的影响力较高;通证激励有助于挖掘社区中的优质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研究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参与成员关系结构,探索知识动员模式。[方法/过程]以知乎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TSC(Time-Space-Content)理论进行多维度混合方法研究。TSC理论是指从时间、空间和内容维度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时间维度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空间维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内容维度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借助Ucinet、NetDraw和Nviv11等工具,对知乎社区中关于知识动员的热门答帖评论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在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活动的成果主要有三类;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行为模式包含6个环节;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存在"三—四—四"认知模式,可以理解为"认知主体—认知过程—认知客体"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