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永亮 《文教资料》2012,(16):27-29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变》发表于1918年,是根据日本古籍《宁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欢火烧自家记》和日本古籍《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创作出来的。本文通过梳理良秀画《地狱变》的时间历程,并通过文本引证结合对良秀人物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良秀的至上艺术之旅,即"睁着眼"而不是"回首"去寻找至上艺术。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变》,评论界对其主题的探讨主要存在这样两种倾向:其一,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画师良秀一生的不幸遭遇来揭露"地狱"的惨状以影射现实;其二,这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高度礼赞画师为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不惜牺牲人伦,甚至人的生命,这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使然。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偏离了作者的本意,第二种观点比较接近作者创作的实际情况。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追求的是观念中的"唯美",而无视这种追求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缺陷;"地狱"是不健康的人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地狱变》,评论界对其主题的探讨主要存在这样两种倾向:其一,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画师良秀一生的不幸遭遇来揭露"地狱"的惨状以影射现实;其二,这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高度礼赞画师为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不惜牺牲人伦,甚至人的生命,这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使然。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偏离了作者的本意,第二种观点比较接近作者创作的实际情况。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追求的是观念中的"唯美",而无视这种追求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缺陷;"地狱"是不健康的人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在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管窥芥川追求艺术至上的心路历程及其发展轨迹。以《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为中心,讨论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对理解芥川的小说和创作思想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地狱变》是他的典范之作,从叙事学话语体系中叙述情境的理论来看,"讲述"的叙事方式,独特的双重聚焦正是这篇小说叙事魅力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由于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与融贯中西的阅读积累,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呈现出哀怨玄奥的风格特点,具有极高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造诣,这一点在其笔下的怪谈小说中得以突出显现.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气质出发,以小说《地狱变》的具体内容为中心,分析了其笔下怪谈所具备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7.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良秀在强大的封建力量的重压下失去了人性,在火焚爱女的惨厉声中成就了其伟大杰作,最后精神失常而孤独自杀。鲁迅作品里的魏连殳经过孤独的反抗以至精神变形,走向了自我毁灭。主人公们在寂寞中的痛苦与挣扎未尝不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他们对人类历史与现实具有的借鉴意义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变》选取故事中的人物"家仆"作为叙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限知叙述,这种模式下的叙述者以"讲述"而非"展示"的方式叙述故事,带上了鲜明的个人倾向性.这种叙述模式与故事内容和风格完美契合,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悬念,深化了小说内在价值.同时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存在着意图的矛盾分裂,叙述者根据其个人立场不断...  相似文献   

10.
《玄鹤山房》是芥川龙之介的晚年作品之一。在小说中,芥川赋予了主人公玄鹤深刻的悲剧性:艺术生涯的终结、不为家人理解的孤独感以及求死自由的剥夺。作者在对玄鹤的悲剧性表达含蓄深沉的理解和同情的同时,也宣泄了自己的悲剧意念。通过对《玄鹤山房》主人公玄鹤的悲剧性的分析,再现芥川小说人物的悲剧意识,感受芥川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生活之外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1.
以揭露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利己主义见长的芥川龙之介,留给后世的大都是精于技巧、有完美情节的小说,因此芥川往往被冠以富有理知、能沉着冷静审视世间美丑之名,但在芥川短暂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却产生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前期的"理智主义"与后期的"诗性精神",在这两种创作风格下隐藏的是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与不安心境。  相似文献   

12.
苏童在其新作《黄雀记》中以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构建出复杂的三角关系,与萨特理论中有关自为与他人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合。从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注视"的初次注视与再次注视展开,揭示三人之间发生联系与产生冲突的最初征兆;进而将人物冲突深化到互为"羞耻"的层面,针对小说中多次提及的三个意象"跳小拉""镜子""绳子"分别阐释该意象对于主人公羞耻的意义所在;最后总结出苏童所构建的三角关系,实际上是对萨特"他人即地狱"理论的完美诠释,保润、柳生与仙女正是这种互为地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在他人那里得到的显现,他人的存在又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从而产生冲突并无法超越,成为地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曾经听教过一年级的教师发表自己的教学感言:如果你想知道"地狱"是什么样的,那就教一年级吧;如果你想知道"天堂"是什么样的,也来教一年级吧!起初只觉得太不可思议,不以为然,直到自己身临其境才有了切肤之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开学前几周,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孩子像雨后的青蛙,每次上课前几分钟都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站在讲台上,孩子们竟然  相似文献   

14.
日本小说《绿萝之舟》荣获第140届日本芥川文学奖,在获奖词中,评委山田咏美以"当代《蟹工船》之作"高度赞扬此作品。缘何此小说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又以何独特之处问鼎以纯文学为传统的芥川文学奖?作品的现实性或许是其答案,但以作品主人公为代表的"穷忙族"所写照的当代日本真实社会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著名的小说家闻名世界,<鼻子>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题是围绕着"鼻子"的长短变化淋漓尽致地剖析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和主人公的虚伪本质,从中可以窥视出芥川龙之介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高鑫 《考试周刊》2014,(7):23-24
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罗生门》可以称作"境界"小说。简单思考便不难看出以下几点:从地点来看,"门"是城内与城外的分界线;从时间上看,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即白天和黑夜的临界点,季节则是深秋将尽、寒冬到来;小说描写的人则挣扎于善与恶、生与死之间;是遵从道德的约束还是践踏于道德之上,小说的主人公面临两难的选择。学术界对于该小说中出现的这些临界点有着大量的研究。然而,仔细思考便知,作为小说题目出现的罗生门本身就是一个临界点。自古以来,"门"就一直有着独特的作用与意义,而今更是演变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本文意在通过对"门"的作用与意义的考察探讨小说《罗生门》中"门"的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火"及火意象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被赋予了种种情绪、气氛及至主人公命运的深层次内涵,本文将从愤怒之火、爱情之火、温暖之火、生命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她年轻漂亮,向往过上高雅奢华的生活,这就使她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当她生活在衣食无忧之中时,她的心灵却仿佛遭受地狱般的煎熬,并真地将她推向了地狱一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20.
《第十层地狱》是美国畅销女作家朱迪·皮考特200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文本解读与分析,还原小说的伦理现场,梳理小说中的伦理线与伦理结,从伦理的视角解释小说中生活现象的伦理困境,并试图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