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提出文学有“声音”“意义”“形式”“文气”和“传神”五种美感,并借由其英语文学作品传递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五美”在文学中相互独立,在内涵、所指以及文学效果上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建出林语堂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元和体”诗曾广泛流行于元和中后期和长庆年间的诗坛上,其原因是:首先,“元和体”诗以其形式、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点引起人们模仿的兴趣,而“元和体”这些特点的形式又与元稹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分不开;其次,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为“元和体”的流行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个“温床”促成了“元和体”的流行;第三,与科举考试有关,试诗赋是进士科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对诗赋的用韵要求严格,而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的“元和体”,正可以提高学子们作试帖诗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唐代近体诗中的对偶形态有形式和内容两种,形式上的对偶是声律上的平仄相间、相对、相粘,它们构成三维对偶状态,体现出汉语文化的精妙;近体诗内容上独具特色的对偶只有偷春格、蜂腰格、扇对格、全首对格和俱不对格五种。  相似文献   

5.
谈谈格律诗     
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很多,从体裁上来看,可以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两大类。规矩很严格的诗歌是“格律诗”,一切非格律的诗歌是“自由诗”。但这个名儿是我们当代取的,古人并不这么叫。唐代人把“格律诗”叫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自由诗”叫做“古体诗”或“古风”。这种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不过,当代人多把“近体诗”或“今体诗”叫做“格律诗”了。所谓“格律诗”,包括形式整齐与声调和谐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具体探讨了谚语内容方面的“富有教育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的言简意赅、精练、形象、质朴、对偶和形式方面的音乐美的特点的文化、美学因缘,提出谚语的特点可以从文化、美学方面得到说明的论点。  相似文献   

7.
词是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体制有别于古体诗、近体诗、散曲和自由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词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诗体的独具的美学特质,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貌类型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8.
诗歌形式有别于他类文学样式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押韵。汉诗的用韵,从古到今的一系列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古体诗”时期,可从唐代的“近体诗”确立之前上溯。这时期的诗歌押韵没有什么定律,大体以口语为准,在没有标准韵书之前是没有什么束缚的。第二时期为“近体诗”时期,从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开始,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这时期作者所作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以官方规定的韵书为准绳,不得有半点疏  相似文献   

9.
一、久被忽视,实为不当 在语文教学中,近体诗是长期被忽视的。这表现在: 1.选入教材的近体诗为数寥寥; 2.选的作品不够典范; 3.与古体诗不加区别,常与古体诗一起统称“古诗”; 4.教学实践中,不充分揭示近体诗的特征,不讲解它的格律,尤其是平仄格律。 为什么会被忽视呢? 或说是近体诗太远离当代的社会生活了。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调。 从内容上看,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许多革命老前辈的近体诗,都能很好地反映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这是有目共睹,无庸赘述的。 从形式上看,作为近体诗本质特征的平仄格律,在各个时代的日常用语和谚语中时  相似文献   

10.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1.
顾随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他主要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其代表作是《无病词》、《苦水诗存》等诗词集、《稼轩词说》、《东坡词说》等词学论著和《揣龠录》等禅学著作,培养了如周汝昌、叶嘉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名人。但是,对顾随先生的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到2005年,共发表有关文章80余篇,涉及顾随生平著述、思想、人格、文风研究及作品的分析评论。随着顾随作品被广泛接受,随着现当代旧体诗词日益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顾随研究一定会进入一个高峰期,顾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也将被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2.
喧哗年代的行吟歌唱——论汤松波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样一个充满紧张感与破碎感的喧哗年代,汤松波以其朴素、简单的诗笔重又接通了现代汉诗和社会现实、文化记忆的关系,拓展了诗歌的趣味.他的诗歌出色地接纳了现实经验,在技巧实验和思想深度之外,展示了当代诗歌别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叶维廉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到古典、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和回归。跨时代、跨文化的双重视角,为他的比较诗学理论开拓了思路,并寻求到诗学理论的据点:"文化模子"理论。随着国际性文化境遇的恶化,叶维廉感到强烈的文化忧虑,进而走向文化批评的诗学理论建构期,这显示了他深沉的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姜耕玉的诗集《雪亮的风》在口语化和陌生化、古典化和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诗歌探索。在这种诗歌形式的探索中展示了一个现代社会尚存的"圣洁"空明的诗歌家园,让我们在"阔大"、"空寂"和"静穆"的审美意蕴中抵达了诗人所守望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6.
宋代婉美词风在词坛上占主流地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花间、南唐的艺术传统,两宋以享受和娱乐为中心的社会化心理,南方学的地域色彩,“独重女音”的歌坛风气,诗词分途的体观念,追求“狭深”的传达方式等。此外,还同婉美词风本身的独特魅力,以及作为创造主体的一代才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题画诗艺术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文化之特色。题画诗主要通过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将诗的功能与画的造型特点联系在一起,融诗画为一体,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情建。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本质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思维主体在先前的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按照自身特定的知识、观念、语言、情感与意志、个性倾向等,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或客体信息的思维活动的样式,并形成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硬核”。这一概念吸收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化学等层面对思维方式理解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20.
理振的诗作,大多数可以看成他在散文中所构筑的“乡园纪事”的另一种式样的表达,其朴实切近也与这种“乡园情结”相关。他希冀着以诗的方式建立一种自我与环境的深层联系,他要以对别人命运的关注来打破自己心灵的坚壁。沿着自己的情感线路,追踪人间之“大义”,理振的诗又具有了超越他的环境的情感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