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谷子》的学术价值王步贵《鬼谷子》一书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飞短流长,褒贬不一。誉之者如宋代的高似孙称;“其智谋、其数术、其变谲、其辞谈,盖出战国诸人之表”,是“一代之雄”。认为“阴谋诡秘有《金匾》、《韬略》之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得而泄之”...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名义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大大影响了人们封《大学》一篇的内容的正确把握。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文中“大学之道”一句解释,认为将“大学”一词解释为“学问之大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之精品,其中“江”“河”出现甚多,专指“长江”“黄河”者有之,泛指一般河流者有之,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某河者有之,现将其表现归类如下:一、凡文籍中所言及的事件有比较明确的地理位置或“江、河”...  相似文献   

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  相似文献   

6.
关于《礼记·学记》“大学之教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一段的文字,历来解经之士,颇多误解,以致不得其义。本文特别针对前人之误解,对“博依”、“杂服”、“占毕”、“讯言”等词,综合古今学者之解释,加以音韵关系之说明,企望得一稍为合理之解释,以求得正确之经义。戴震尝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辞也,所以成辞者,未有外乎小学文字者也。”本篇所释即在发皇戴君此理也。  相似文献   

7.
法律规定为父母者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知法者都懂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视若掌上明珠者比比皆是。为父母者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四海之大能有几人?可是,有不少家长只懂得“抚养”而不懂得“抚育”的含义。抚养就是保护教养,抚育就是照料儿童使之健全地生长。单就字面而言,一个偏义“养”,一个偏义“育”。所以,人们才有儿女成人后要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2009年江苏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选文为《上善若水》。原文刊于2008年9月《吉林日报》,约3700字,命题者根据命题需要将其压缩为1000余字。这样一篇充满着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的“大气”之作,考生对其的阅读理解能力却“不及格”。  相似文献   

9.
导论辛弃疾作为词人,上承北宋之正声,下开南宋之别派,雄风杰调,扫空万古,其文学地位自足千古。然仅以词人目之,则失之远矣!其门人范开曾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①此论可谓深知稼轩者,辛弃疾不仅是“词中之龙”o而且是出将人格的英雄,“力能杀人”的“青咒”,③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谋略家,陈亮谓辛弃疾“经纶事业,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脍炙士林之口”;刘过寄辛词日:“古岂无人,可以似我稼轩者谁?”①作为一位英雄,一代将才,辛弃疾应当说是…  相似文献   

10.
太极于易学中的表征应是包罗万象之全息映射,其机理及其数理显象具有其天地人全息同构、法则统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故而太极图所表征的是“无处不太极”的全息统一之科学内涵和人道尊天法地之行为准则。弄清太极之系列内涵和太极图之绘制标准应是易道学者之必须,否则将陷入“为学术而学术”和“为科学而科学”的循环论证之怪圈而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在学习的“知之”、“好之”、“乐之”的三个层次中,“乐之”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乐学才能真正学得好。从教以来,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的教学风格,虽然所教的学生不能保证次次考试都考第一,但成绩都是令人满意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能促其乐学。  相似文献   

12.
“法轮功”痴迷者天安门自焚事件,使中外人士为之震惊。任何人性尚未彻底泯灭的人们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法轮功”被取缔之后,社会各界对其口诛笔伐,揭露其低级有神论的沉渣泛起及其反人类的邪教本质。但大量事实表明,同“法轮功”等伪科学的斗争将是一场长期而又尖锐的政治斗争,我们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罪行的简单揭批上,必须通过倡导  相似文献   

13.
权力     
孔鲁 《现代语文》2004,(12):5-5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小山词序》标志着宋代词学寄托观念的产生。它揭示了宋代词学寄托论的基本内涵:一是作者须有难以直言的怨恨和不能直吐的愤懑,而又必须言之吐之,故天能用寄言托意的表现方法;二是词的寄言托意一般采用诗骚以来比兴传统的香草美人题材;三是寄言托意之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其合者”是有特定含义的“寄托”,“其下者”则是一般意义的托物言情。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尝试在课堂上渗透“快乐教学”的理念,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轻松的享受,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教材将“岁赋其二”注解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愚以为这样诠释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30年代,时在云南大学执教的刘文典先生撰著了名重一时的《庄子补正》。其时,陈寅恪先生为之序云:“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其著书之例,虽能确证其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寅恪先生倍叹刘文典“补正”之慎,治学之严,堪称典范。后人又有评之者谓此书“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  相似文献   

18.
一,谁为哀者?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谁是痛哭者?”将“为”作“是”解释,“者”作代诃。也可以理解为“谁为(之)痛哭?”将“为”作为介词,后省“之”。“之”代“他”,即周顺昌。根据上下文意,当时送行人数很多,以至哭声震动天地,面对这  相似文献   

19.
楚简《老子》丙本的“Xian”为“Xian”之繁文,义为锋锐;“Xi”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Xian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Xian 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