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点:中、日、韩三国小学教育的共同点是学生努力学习,家长望子成龙,老师责任心强,学校纪律严明。比起欧美学校,三国中小学更加重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体学习难度和深度比欧美难或深,系统学习和辅导的时间也多。  相似文献   

2.
日本、韩国现在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确立时间较晚,参考二者的公务员制度,借鉴日本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民主与效率的高度一致以及培训的体系化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及创新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日本、韩国、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定位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不相符,占据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导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调查了来自中、日、韩三国的727名家长对其孩子受教育的期望。结果显示:三国家长对其孩子的成长都持积极期望的态度;在“主体积极发展”“关注饮食”“意志力培养”“道德判断”“与成人情感交流”等因子上。国别差异显著;国别与性别,国别与年龄,性别与年龄,国别、性别与年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高端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美国、日本和韩国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升级演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比较优势.美国采取“研发与生产→出口→进口”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式演进,日本通过“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燕行形态理论模式演进,而韩国则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模式来发展装备制造业.美国在装备制造业重振过程中新兴装备制造业成为推动演化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主体.日本在装备制造中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韩国在装备制造业现代化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程度;以财阀大集团为主体牵动装备制造业升级;技术进步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主导力量.美、日、韩三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是根据本国国情,通过政策引导,确定合理、适时的主导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希望这些经验启示能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文化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地域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1〕学前教育课程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文化传统制约着学前课程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学前课程观念的形成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与经验的选择、课程实施手段等,无不反映出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无不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国内外形势、民族传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学前课程不…  相似文献   

7.
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更好的时代性、更强的现实性与更大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当今美国、日本、韩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与特色进行比较研究与探讨,其显著特色与有益经验对于加强和改革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不同的国度,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不同,设置的教学课程也不尽相同。本文就中日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两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比较,得出中日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同与不同,以供同行参阅并交流。一、中日高中数学课程理念比较(一)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理念1.基本理念。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  相似文献   

9.
荷兰荷兰农业非常发达,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出口国。荷兰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主要是通过农业咨询机构、农业学校和大量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密切协作来实现的。荷兰农渔部在11个省设立推广咨询理事会,每省设有2至7处地区咨询中心(全国共38个)。省推广理事会主要工作是对地区咨询中心进行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地区咨询中心兼具科研和推广职能,一般按专业设置组成,如地区性的大田作物栽培、奶牛繁殖、混合合作、集约型畜牧业、蔬菜花卉园艺业等。为了加强对每种农产品的技术指导。地区咨询中心都有一批学科专家和专职推广人员从事…  相似文献   

10.
高考,一直是我国莘莘学子关注的焦点。每年高考的7月份被人们称之为“黑色的7月”。学子们只有经历了黑色7月的洗礼,才可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国外的学生是否也要经历这种考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地处三大洲,三国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人文传统迥异。三国的国语也不同,加拿大官方语言是英、法双语;澳大利亚是英语,韩国是朝鲜语。但这三国都是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规模为中等,曾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在走向工业化过程中,发展教育都是三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本世纪80年代,为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挑战,三国对本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给予相当重视,韩国对中小学课程相继作第四、第五次改革;加拿大各省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对初高中课程的设置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澳大利亚1990年在国家年度报告中指出:“在澳大利亚教育史上从未有一本文件告诉澳大利亚民众有关自己国家的教育和办学情况。年度报告将首次向全国对澳大利亚教育情况作确切的、全面的阐述。”同时,联邦政府与各州府一致达成协议,发展统一的“澳大利亚全国性学校教育目标”,开始着手全国课程统一的研究。在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为比照国家,以国家之间地理课程的差异为立论的基本前提,运用描述法,比较法,地区差异分析法,对中、美、日课程设置,教学目的等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法描述中,美日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为进一步分析,比较和做出结论而积累必要的资料,然后经过分析和综合得到一般的评价,揭示中、美、日地理课程的特点及差异为我国地理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四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围绕两个目标来进行:其一是“严格学业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其二是“追求个人完善发展,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要求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素质。《美国2061计划》和《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都是以提高美国民众素质和基础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的。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不断加速更新,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连续但又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课程作为两个阶段的连接载体,起着连贯、过渡的作用。中日幼小衔接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通过与日本衔接课程的对比分析,找出中日在幼小衔接课程方面的差异,并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曲铁华  李娟 《教育探索》2003,(10):96-98
日本是世界上教师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教师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日本的教师教育相比,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范围需要拓展,教育课程比重需要加大,教育课程的内容需要体现教师教育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心军 《教育科学》2002,18(2):16-19
众所周知,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本文拟通中日两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设置、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日本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优化新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是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就从国家层面颁布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政策,力图通过评估来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发展。文章通过对美国、新加坡、韩国三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政策发展进程及不同时期评估政策的纵向比较和对三个国家评估政策所建立的评估指标、评估主体、评估重点的横向比较,总结出三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政策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的一大特色。本文将着重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高中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做出相对客观的比较与探析,并从中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中数学的课程选择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笔者在研读日本文部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道德部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东京版《充实的心灵》(简称东京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简称苏教版)两套教材,试图对中日小学德育课程结构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