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的我写的通讯《热血铸雄关———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军民戍边纪实》,获得了人民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王晨社长、张研农总编辑给予了鼓励,在社会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好评,《新闻战线》的编辑嘱我谈谈采写《热血铸雄关》的体会。说实在  相似文献   

2.
“《顶梁柱》这篇报道在安阳反响很大,有些村支书读过之后感动得痛哭不已。”安阳记者站站长李根林同志回报社开会,一见面就向我们通报了这个信息。一篇人物通讯竟然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回忆这次采访,我们认识到,要写好人物通讯,必须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从客观上把  相似文献   

3.
应当说,《沉浮记》(该通讯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荣获三等奖——(?)者)是一篇急就章。我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完成草稿,稍加修饰,誊抄一遍,即发往编辑部. 这是1988年7月21日的事. 但这篇通讯的采访,可以追溯三年. 这次采访的三个月前,即1985年4月16日,《江西日报》刊登了二条全省酒类评比的消息,其中提到:上饶啤酒厂的12°“陆羽泉”黄啤获得第一.它激起了我的采访欲望. 四年前,即1982年5月,我在上饶市采访时目睹上饶啤酒厂投产盛况;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市场经济这个最重要的特征的认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我参加了两届乌洽会的采访,发现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法律服务不被重视,并已成为影响履约率的重要因素。对此,我采写了记者述评《法律意识,乌洽会的呼唤》(见《新疆法制报》1993年9月18日一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作了一些分析研究。见报后受到好评,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为一个大型经贸洽谈盛会,乌洽会的法律服务应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得知’93乌洽会将增加律师公证席的消息时,就在会前采访了有关的律师公证人员。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准备为中外客商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保证洽谈成果的合法、有效。  相似文献   

5.
一位文学大帅是这样议论写文章的:素材积累得愈多,动手时方能游刃有余,妙笔生花。新闻界更是有种说法,叫做“七分采,三分写”。我以为,上述两种说法虽有“写文章”、“写新闻”之别,但都精辟地点出了一种“动笔之前须下功夫”的真谛,也有人称此为“功夫在文外”。 回忆采写《OK,黑色公主!》。(见《新疆军垦报》10月10日一版)的经过,细细体味连夜成稿时的思绪,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七分采,三分写”的甜头,进一步感受到了练好“文外功夫”的重要性。 临时接到独家采访阿根廷青年摩托车环球旅行家艾里米奥·斯科托的任务后,我的脑海旋即翻动:这是一次不易遇到的采访活动,机会难得;很可能没有补充采访机会,要力争一次采访成功;因语言不通,事前掌握的东西又少,采访难度较大。同时,新闻敏感驱使我马上做出判断:作为一名准备用10年时间(已经8年)环绕地球旅行的人,肯定在各国都会受到欢迎,那么,广大读者普遍想知道的,不外有三:一是斯科托是何许人也?即有关主人公的来龙去脉;二是主人公环球旅行8年中的主要经历和引人的轶事;三是主人公来中国后在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诗人说:春天的玫瑰花芽,不是亏了太阳照拂,怎能露出娇艳的色泽?人类生活,若缺乏情感的点缀,便要沦到干枯的境地了。写人物新闻也需要真情实感的渗透。否则人物将成为“瘪三”。这里,就我采写人物通讯《脚印》过程,在捕捉动情点方面谈谈体会。选主题要动情《脚印》一稿,去年先后被《农村工作通讯》、《新华日报》等报刊采用,并被《新华日报》党的建设专栏评为1990年度优秀稿。这篇稿件被采用和评优,与文章主题是否动情有相当大的关系。《脚印》的主人公叫胡爱华,是盱眙县马庄乡党委书记。我在采访他之前,就从县委有关部门听到不少他的事迹介绍,如他能够抓住党建工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寻找时传祥》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一种比如钱,或者比钱理说不大清的物化、量化的东西很大程序上成了今天人  相似文献   

8.
《矿帽上的血泪遗言》的采写可以说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新闻采写,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与疼痛历程。我的心被所见的悲惨情景深深烙伤。2003年4月16日下午,湖南娄底涟源市七一煤矿发生了特大地下溶洞透水突泥事故。17名矿工被困井下6天6夜,最后氧竭而死,全部遇难。突遇事故的矿工们在漫长的等待求援过程中默默死去,而其中一名叫聂清文的,因其安监员身份而带了一支粉笔在身得以留下遗言。在生命的绝望时刻,他  相似文献   

9.
1999年11月下旬,我采写了《这样的“决议”怎能通过》这一新闻。文章发出后,很快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改革报》等采用。该文通过对“一些乡镇利用‘人大决议’具有的法律强制性,把中央三令五申明令取消的集资、摊派再次强加给农民,使乱收费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这一新闻事实的剖析和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11.
干过新闻这行的人都知道,采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报道出去。因此,记者必须进行认真采访,报道的人和事要真实准确。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闻单位正在推进新闻改革,加强队伍建设,贯彻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仍有少数编辑记者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改革有误解,认为没有了条条框框,今后记者跑跑市场,翻翻材料,跑跑机关就行了,无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果真是这样吗?结合我采写《大西北再架彩虹》一文(见《新疆日报》1月20日周末版),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采写《大西北再架彩虹》一文,整整用了一个星期跑基层,其中在工一局复线工程指挥部听介绍一天,其余时间全用来现场采访。我事先没要一份材料,只要了几份打印的一处指挥部办的《兰新线上》简报。在一处六队隆隆的搅拌机旁,我和一个“小不点”交谈起来,他手里操纵着机子,机声很大,我扯着嗓子问,  相似文献   

12.
赵勋  周骏 《新闻知识》2000,(9):27-28
我们合作完成的《她,背起妈妈上大学》一文,被评为199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并且被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受到省内新闻界众多资深评委的青睐,这使我们感到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激励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 一、用真情去采访和写作 《她,背起妈妈上大学》一文的发表是在1999年11月4日,发表后一些同事就说,这篇文章很能打动人,为此我们也颇有点“沾沾自喜”,因为我们是用自己的真情去采访、去写作的,这也是我们在采写这篇文章中获益最…  相似文献   

13.
《科技日报》刊发的《政府软件采购问题追踪》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该组报道的作者,感到很高兴。回忆报道的过程,心里充满了感慨。这一系列报道采写、编发,凝结着报社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没有社领导果敢的一锤定音,没有总编室的积极配合,这份殊荣或许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因此,这份荣誉是属于为此付出努力的全体人员的,它是科技日报社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具体体现。从国家利益和时代高度把握事件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报道的新闻记者,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新闻事件。练就一双时代的慧眼,从繁乱纷杂的新闻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并站…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1月29日,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山东《大众日报》的一名援藏记者,在悲痛之余,我不禁一次次回忆起与孔繁森相处的那段难忘时光,耳边不断回响起孔繁森生前最爱唱的那首《说句心里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有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我也有爱……”  相似文献   

15.
劳国强 《新闻实践》2006,(10):62-62
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今日早报追踪报道了浙江林学院大一男生刘霆背患尿毒症母亲上学一事。期间,央视、中央人民广播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跟进报道。刘母在上海换肾当天,今日早报与央视等20多家媒体进行现场采访,上海东方卫视现场直播手术全过程。通过报道,刘霆成为浙江乃至全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代表。今日早报的《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通讯《孺子牛赤子心———记遵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有顺》,在《遵义日报》2003年11月17日刊发以后,受到各方好评。报道同时作为典型材料上报,引起中宣部重视并指示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张有顺。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记者先后与笔者联系,2004年1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关于张有顺先进事迹的通稿,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张有顺的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确有一些体会值得总结。采访:绝知此事要躬行2002年获国家民政部“孺子牛奖”的张有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科技报道在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将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突破科技报道单一、呆板、乏味的窠臼,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点上创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时代精品呢?下面结合徐州经济广播电台1994年度荣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的科技专题《煤炭就地变煤气,煤气源源进万家》的采写实践,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承德,唐得胜是一位受群众尊重的老红军战士,他经常到工厂、学校作报告,向广大青少年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我听说他卖起了破烂,就觉得他这是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具体表现。于是,产生了采访报道他的动机。可是,仅仅写卖破烂,也只能是一篇一般的表扬好人好事的报道。后来我联想起社会上存在着的腐败现象,感到唐得胜的行为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意义。这些年来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1月14日《西安晚报》一版登载的《酱油追踪记》一稿,是一篇揭露性质的报道。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大家知道,近几年来揭露问题的稿件难度较大,搞得不好,就会惹来许多麻烦。怎样能既揭露了问题、又不招来麻烦,我以为很值得探讨。一、揭露问题的报道,要善于发现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忠实地反映群众的心声,敢于触及社会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怀军 《今传媒》2012,(2):123-124
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宣传先进典型,要以典型事例,真实还原人物本真;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把先进典型的报道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