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曲豪有东篱状元,新词有散套珠穿。” 为庆贺马致远新词重新出世,隋树森先生挥毫写就《折桂令》中这两句词,说出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1980年春,在辽宁图书馆馆藏中发现了罗振玉先生旧藏的元代杨朝英所解《乐府新声阳春白雪》明抄残存六卷本。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元人散曲珍本书的第四次发现。 这次发现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明抄残存六卷本(下简称明抄残存六卷本)中所收元人散曲,在很多方面超过了1955年隋树森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发现的元杨朝英辑《乐府新声阳春白雪》明抄九卷本(下简称明抄九卷本,是现存元人散曲选本最早的一部)。它不仅可以对明抄九卷本中的很多作品进行校订,而且增补了十三个作家(其中两名是《录鬼簿》中所无,另一名为无名氏)的二十五首套曲。这么多埋被没达五个世纪的元人散套的重新出世,为元代曲苑增添了十分绚丽的色彩,值得庆贺。 笔者能一睹明抄残存六卷本珍本,并首次将其中被淹没已久的马致远的六个新套曲编入拙著《东篱乐府全集》(此书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实在是平生一大幸事。和马致远原有散曲作品(指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中所收)相比,这新发现的六个套曲无论是在内容或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对学界研究元曲,研究马致远,无疑将起重要作用。 现先披露马致远六首新曲中的部分作品,以饗读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反对以前那种对马致远创作思想横加贬斥和全盘否定的倾向,而主张重新评价,从而通过对元代社会的考察,对文人学子传统心态的分析,并结合对马致远具体作品的解剖,就较为深入地论证了马致远隐逸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当时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马致远生平及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中用语的考察,说明吊马致远的[凌波仙]中“战文场,曲状元”一语,不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述,而是借助比喻对马致远在元曲作家中崇高地位的评价。因之,不能作为马致远曾在科举考试中得过“曲科状元”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冯晟 《现代语文》2006,(4):11-12
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今河北作家马吉连以一首《怀旧》诗“秋思之祖天下唱,怀念古人永不忘。元人第一曲状元,万花丛中马神仙。名香百世满梨园,星闪烁照人寰。”概括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对马致远的高度评价。马致远在戏曲方面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马致远为什么要加入道教?原因很多,本只考察马致远的悲哀及其宣泄排解方式。我之所以探究这个问题,一是对马致远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尚缺乏专门性、综合性论述,二是有利于我们理解马致远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关、马、郑、白 ,世称元曲四大家 ,可谓约定俗成 ,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历来评论家对郑德辉不无微词 ,对马致远则均甚重视 ,而且有相当高的评价。建国以来 ,有关四大家的论著 ,关汉卿最多 ,其次即推马致远 ,尤其对其剧曲《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评价之高较明、清两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之下 ,却没有人编校一本《马致远全集》 ,确是难以想像的。这样 ,对于马致远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自然很不利。傅丽英、马恒君的《马致远全集校注》2 0 0 2年 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填补了早就应该填补的空白 ,我为之十分高兴。校…  相似文献   

7.
<正>乡愁向来是具象的。诗人马致远心中的乡愁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淡淡剪影,余光中先生心中的乡愁是"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张锋先生心中的乡愁是弥漫在几味中药中的微微苦涩,而梁实秋先生的乡愁,却是飘散在北平胡同旮旯里芬芳而忧愁的香气。芙蓉鸡片,爆双脆,水晶虾饺,酸梅汤,光是听着名字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梁实秋先生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逢马不杀     
马致远,元代杂剧作家。是元代散曲作家中豪放派的主将。他的文章融诗词与口语于一体。有一种独特的意境。马致远原名视远。小时候就因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少年时,他为开拓自己的前程,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来到铁佛寺参拜铁佛,拜罢,马致远又  相似文献   

10.
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层约束:历史真实、现实需要和艺术本体。 元代马致远所作的杂剧《汉宫秋》,因作者对历史题材作了一系列改动,从而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马致远以“现实需要”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本体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马致远又偏向于艺术本体的需要。通过对历史真实、现实需要、艺术本体的三重选择,借帝妃离合之情,发民族兴亡之感,表现民族与时代的悲剧,此即为马致远创作《汉宫秋》杂剧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诗与散曲体裁虽各有异,但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抒情文学。比较马致远散曲与李白诗歌,可以见出李白对马致远的影响,以及他们二人抒情风格的异同。概言之:李白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语言清新明丽;马致远情感超旷而愤懑,抒情奔迸沉抑,语言典雅清丽。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散曲作品中的叹世、咏史、归隐主题使历来评论家对其作品总是冠以"消极"二字。但实际上他的作品中有着积极的进取仕进情结。文章从他的咏史题材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出发,以马致远的时代背景、身份处境、作品文本三个方面为主,试述马致远的进取仕进情结。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关于马致远《汉宫秋》“反元蒙”主题的结论有失偏颇,值得商榷。从马致远的散曲和《黄粱梦》等杂剧可以看出马致远对元蒙统治者很崇拜,其反元蒙缺乏思想基础。只要对《汉宫秋》作系统分析,就可见它的主题在于向元蒙统治者昭示重用贤才的道理,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  相似文献   

14.
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人常言,在元曲四大家里,马致远的散曲为第一。他之所作意境高,范围广,从而提高了散曲的地位,使之继唐诗宋词而成为诗史上的代表。马致远的散曲历来享誉甚高,从元代的周德清、明代的朱权、李开先、王世贞、王骥德,到清代的李调元、凌廷堪等人,都对之推崇备至。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致远的散曲,在元代前期曲家的作品中要算最  相似文献   

15.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代小令的经典之作,对于此曲,英译本甚多。已有部分学者对其英译文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其中黄国文先生从语言方面探析了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于此作者试用 Martin 的评价理论来研究这首小令及其两英译文在评价方面的实现,进而探讨各英译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取号"东篱",意在明示慕陶之心、效陶之志。其散曲集《东篱乐府》的魂髓之一便是陶公精神,这一精神在其仅存的七种杂剧中也有体现。基于此,从"东篱"情结、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三个层面论证马致远的慕陶情结,以期深刻理解马致远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史书之中、前人笔下及马致远《汉宫秋》之中的昭君出塞故事相互比较,指出马致远的《汉宫秋》乃是借此故事敷衍杂剧,以抒发民族恨、故国思、爱国情,确为借古讽今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18.
近日,通读《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很有收益,感谢吕薇芬同志为诗词曲的研究提供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曲家马致远是用典的能手。在他的散曲中用典之多是十分突出的,《辞典》中就编进了近200条。笔者曾编有《马致远散曲典故集释》旧稿,和《辞典》比较,似乎马致远散曲中一些典故,《辞典》尚未收进。现特选释数条披露于下,一为《辞典》略作补遗,二为敬请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卓有成就的大家,他的作品历来为读者所瞩目。对这样一位被当时人和后人公认的曲坛领袖,我们有必要作些全面的研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诗,特别是抒情诗更是思想的直白,故古人云“诗言志”。本文试图根据现存的关于马致远的史料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技巧的成熟程度,将《东篱乐府》中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通过探讨三个不同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及其发展、变化联系,揭示和把握马致远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20.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人,在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伤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