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一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而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体互动,就要将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辐射到家庭教育中,正确引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
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社会教育的补充。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爱的教育"和品德教育是幼儿家庭教育的中心。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家庭教育环境未被充分利用、爱与道德教育实施不当、劳动教育被忽略等,因此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正确实施爱与道德教育,重视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3.
何春霞 《文教资料》2007,(11):136-138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整合、协调家庭教育力量,既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力量和改善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需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是班主任协调、整合家庭教育力量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家庭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家长学校在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作并形成合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1):M0002-M0002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国民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和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家庭教育不仅是终身教育,还是子女对长辈的教育和亲子间的双向互动及影响,家庭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从品德影响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从知识传递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从情感体验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从生活实践上看,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教育.总之,家庭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也是亲子互动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家庭生活环境的特点,为实现国家教育的方针,主动与学校、社会同步对子女实施有成效教育。实践证明:学龄前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学后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与延伸。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越来越感觉到为难,这是为什么呢?从调查和分析部分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来看,当今家庭教育孩子之难,难在与学校教育环境的不相协调,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本文从一些家庭教育现象入手,剖析了家庭教育的内涵、意义、影响,并就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严重后果提出了信息时代家庭教育应注重人生观、生活态度、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链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教育生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立法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家庭教育问题频现、政策经验逐步完备、政治关注程度明显增加,三流交汇推开了家庭教育立法的政策窗口。基于家庭教育立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家庭教育责任、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优化配置家庭教育资源,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家庭教育立法的原理是家庭教育私权利与公权利的认识和平衡,本质是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家庭教育法律执行的关键是协同育人,学校和家庭协同,打造家庭育人主要阵地;政府和家庭协同,健全家庭育人体制机制;社会和家庭协同,构建家庭教育社会网络;妇联和家庭协同,指导引导家庭教育开展。  相似文献   

10.
马军祥 《甘肃教育》2022,(16):42-46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增长极。改变家庭教育现状,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围绕“家长教育期待、家庭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家校衔接”这四个方面,梳理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家长的教育理解、家庭的成长认知、家长的成长示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协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持久的一种教育形态,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地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演进而演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构建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家庭教育功能与地位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型、变革和提升,家庭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思想、体系、内容、功能四个方面,多元性、开放性、科学性、终身性成为未来家庭教育功能转变和价值提升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汉代家庭教育有多种形式,除日常生活常规培养和道德教育外,还有胎教、儿童入学前的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及一些家世相传的学术技艺。社会经济的繁荣,纸的发明,是汉代家庭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汉代崇德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修身、齐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教育作用认识的深化,是汉代家庭教育兴盛的思想基础。家学的承继,是全人家庭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因。争相读经入仕,是汉代家庭教育兴盛的动力。以“三纲五常”说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支配着整个教育,家庭教育亦深受其影响。家庭教育与官方经学教育相互沟通,是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官方经学教育的兴盛,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经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体制的支柱之一,家庭教育的地位迫切需要立法确认。教育权可分三类: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后两者属于公共教育权。家庭教育起源于家庭的产生.只要有家庭关系存在就有家庭教育。从教育实施主体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5.
晏红 《中华家教》2021,(1):47-53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家庭教育指导是在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事物、一项新事业.家庭教育的私人教育性质、非正式教育性质和终身教育性质,明确了家庭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应该仍然保持的"本色"与地位;家庭教育指导的公共服务性质、非正规教育性质和社会教育性质,明确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身份"与地位.明确辨析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外部补充和扩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许多人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行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家庭教育,更不可低估由于忽视家庭教育而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负效应.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玲说:“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优势决定了最完备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而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家校合作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美结合的最优化途径,使学校教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人生的悲欢成败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今谁也不能越过家庭教育直接走进学校教育、迈向社会 ,去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同样 ,谁也不能总生活在家庭之中不迈进学校进而走向社会。即使是进了学校、参加了工作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  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认真地加以比较 ,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有某些不同之处 ,从中又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向。这些不同…  相似文献   

19.
教育体系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首先是家庭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及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这个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本文对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实际就如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拓宽家庭教育领域、创新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