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规模及教育机会公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2000年的城镇居民入户调查的数据.探讨教育规模扩展及教育机会公平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展对其收入分配具有较强的平等化效应,而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对其收入分配则具有较强的不平等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教育供给应包含教育机会的形成和教育机会分配两个完整的过程。教育机会的形成依赖于充足的教育资源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教育机会的分配应当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首先帮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和群体。从改进机会的形成与分配两个方面出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教育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3.
教育供给应包含教育机会的形成和教育机会分配两个完整的过程.教育机会的形成依赖于充足的教育资源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教育机会的分配应当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首先帮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和群体.从改进机会的形成与分配两个方面出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教育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对教育机会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公平性。本文从社会资本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高考移民与高考加分政策,即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介入路径,探讨社会资本对教育机会公平的深刻影响,并试图追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中国历来是一种相当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分析了现行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与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指出在教育机会数量和质量分配中仍存在一些危害教育公平的现象,并对完善教育机会分配,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机会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莹 《现代教学》2013,(11):12-12
课堂中的教育公平,即指在课堂中所有学生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课堂上各种教育资源应被合理分配与利用,并保证过程的公平性,同时,教育活动完成后,受教育者获得的成就与个体发展能力也应体现公平性。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下面,我以所听的一节初三化学复习课《气体压强变化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中的课堂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育机会在人口中的分配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分布特征。研究者基于甘肃省Q县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调查数据,对县域内的高中教育机会分配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毕业教育分流过程中存在性别、阶层结构再生产现象;在中等教育阶段验证和支持了MMI假设和EMI假设,"EMI假设"对于中国情况更具有解释力;非农化和非农职业流动并没有为农民阶层带来高中教育机会的提升,甚至具有反向作用;体现文化分层的父亲文化程度是决定高中教育机会最为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机会均等不仅仅指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机会涉及对办学经费、教师投入、政策条件倾斜等动态发展过程中,以及针对特色化发展战略中的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建议与期待、支持与评价,乃至教育流动机会与阶层升迁等。通过调查,发现在教育机会不均中,育儿方式影响较大。父母对教育机会、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了解及人脉等成为教育机会均等发展中的最大阻碍。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基于从调研资料的分析,从政策保障、队伍建设、认知提升、服务跟进等方面提出进一步解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的失衡存在一定的制度性原因.为保障社会各阶层平等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方面应改革招生制度,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平等分配,另一方面还需转变高等教育收费模式,完善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晓东  黄晓凤 《教育与经济》2021,37(5):39-48,88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3.
陈晓东  黄晓凤 《教育与经济》2021,37(5):39-48,88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从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两个维度对我国残疾人教育公平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仍有近三成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能入学,不同残疾类别的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衡,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的入学机会公平性较低;残疾人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城镇多、农村少,东西部相对多、中部凹陷,特校多、普校少等不公平状况。今后,应完善残疾人教育的相关法规,提高残疾人义务教育普及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大残疾人教育投入并合理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以促进残疾人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广西教育》2008,(8):15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杜德栎、张俊列在《教育理论与实践·B》2007年第11期撰文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着公平性问题,其现实表现为:1.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致使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机会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意味着发展的起点性条件。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是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次的分配。复读生的存在造成了对在读生的不公平,而国家关于高考复读的政策为了维护在读生的公平又显现出对复读生的不公平,于是产生了政策的公平悖论,如何消解这一悖论,有赖于教育机会的再分配。  相似文献   

17.
余雅风 《早期教育》2006,(1):I0005-I0005
公平性表现为学校制度应能保障教育机会的平等性。由于人人享有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只有在实践中具体化为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才具有实际意义,因而如何保障教育机会平等就成了学校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当前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历史造成的发展差距,而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因为在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如果国家为不同的受教育主体提供的差别保护带有歧视,  相似文献   

18.
制度化教育体系内的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一方面默许和加剧着高中教育机会获得中的阶层差异,另一方面则使得对这种差异的公平性考量变得复杂化。而场域自身特定的运行逻辑,更使得教育在公平与合理间难以保持平衡,进而也表明对高中教育公平的追求只是相对的、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的公平即意味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机会公平。然而,高考加分政策滋生的教育腐败,却使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20.
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出路有人认为应该实行产业化,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机会公平性的丧失,教育质量和水准受到影响。我们反对以赢利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产业化,解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方式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种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相结合。只有保证公平性和坚持培养人才的目标,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