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发现力”?“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我们把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称作“发现力”.“发现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善于发现或者提练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善于发现和捕捉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电视广告编排的最优化解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锋 《声屏世界》2009,(12):53-54
电视节目作为立台之本,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电视广告的编排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电视节目作为频道品牌建设的“中心”,广告作为节目不可或缺的“边缘”,二者不可偏废。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往往表现为边缘与中心的相对统一。没有对“中心”的坚持,就会失去今天的光荣;没有对“边缘”的重视,就会失去明天的灿烂。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秦慧 《大观周刊》2012,(29):22-23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西方马克思主义独特魅力,首先就在于它从人出发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文本,对于我们再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建立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讨论到无法以数字言表的事物或谈及没有理论根据的观点时,一般人常爱用“形象”这个词来表达其意见。换句话说,形象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代表了对事物粗略的感情和印象。因此,许多人在描述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时总喜欢使用这两个字。那么,什么是企业形象呢?对于  相似文献   

6.
文化根源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他们为什么不干脆移民到德国?”这是因为奥地利人很重视教育,他们教导小孩每天在睡前聆听国家广播。广播中总会有一句话“:没有奥地利,就没有欧洲;没有欧洲,就没有世界。”所以奥地利人能够以身为奥国人为荣。这句广播词的…  相似文献   

7.
一、特征尺度理论。特征尺度是指能够体现个系统本质特征的最短跨度,例如我们在听民族音乐的时候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听了一段之后.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个地域或哪个民族的音乐。这样“一段”的长度实际上就对应于“特征尺度”,要理解特征尺度这个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本质”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拿民族音乐来说之所以称之为“民族音乐”,是因为各民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的本质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不仅规划了下一步治党理政的方略和国家发展目标,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文化自觉、哲学自觉的实践性样本。比如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我们党就围绕发展问题如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文化思考、哲学思考,从而取得一次次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具体而言,从当初笼统地强调两个  相似文献   

9.
自在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得其乐,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感觉良好;而在哲学层面对自在的解释,是指盲目的、被动的、缺乏前瞻性的。而自为则是自觉的、主动的,是对必然认识及对事物规律把握的一种存在状态,是在自觉基础上的一种更高行为的实现。报业发展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业转型既然是大势所趋,就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我们说,要有清醒的媒体意识和高度的创新自觉,就是要实现自在向自为的跨越,从而推动传统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2,(7):47-47
薛振嘉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新闻边角,可称新闻边角模式或新闻边角效应,它是在新闻界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并被证明是成功的实践模式,只不过有人能够自觉地运用并获得成果,有人没有意识到、不那么自觉,没有把它上升到理念罢了。受众对边角陌生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好奇。新闻偏爱边角,边角蕴藏新闻。边角是新闻富矿。中外凡有成就的名记者大多是“新闻边角模式”的实践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缘于其足迹走到了“边角”之地,向受众传播了应知、欲知而又未知的事物,满足了人们的新闻求知欲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边角写出了《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人们观察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的一种常见方法。没有比较就难有鉴别。最能引人注意并最终抓住人的事物,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对比十分鲜明。对于报纸版面设计来说,讲求对比的鲜明,达到对比的艺术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自觉地加以运用。一个报纸版面,是一个相对  相似文献   

12.
记者、编辑怎样对自己采访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把其中带有共性和特性的东西挖掘出来? 我认为,要利用这样几种方法: 第一,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是我们记者、编辑的基本方法,是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分析矛盾、指导工作的原则。然而,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违背哲学方法,以偏概全的新闻时常出现,如写一个“能人”在企业中发挥作用时,就大讲“一个‘能人’救活一个厂”,好像这个“能人”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对大环境,本企业职工、干部的共同努力等因素却视而不见。这样的记者编辑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去硬套,而忘记  相似文献   

13.
说起哲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枯燥!不过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哲学,将哲学的原理自觉应用到现实的工作和学习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报道中,是满足于现象真实,还是要求达到本质真实,这对于新闻坚持真实性原则和深化报道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哲学上讲,世间一切事物均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在事物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是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多变的,一般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比较深层的、稳定的,一般是不易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觉的。现象和本质共存于同一事物中,二者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研究新闻学要自觉运用哲学观点和哲学思辨性的科学方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清头绪,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得出科学的结论。有鉴于此,笔者就“新闻策划”论争引出的新闻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番哲学思考。一、新闻策划论争的关节点“新闻策划”论争引起新闻学术界的关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争鸣,大致形成三个方面的观点:l、新闻策划是新闻改革的产物,应该在新闻界有市场。2、新闻策划有修于新闻的本源论,违背新闻的规律,提出“新闻根本不能策划”。3、新闻策划是全新的术语…  相似文献   

16.
张一鲲 《信息系统工程》2011,(12):152-152,155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认识论的一种.顾名思义,它是对于事物从哲学意义上的认知方式.传统上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自然辩证法与新闻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双方都是在传统的学科界限内各自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18.
断裂和重复     
我的发言是基于对这样一句话的思考,即“事情一味地重复下去……这正是悲剧性所在”。我们通常认为灾难或断裂就是与过去决裂,是一种不连续,而不会从一直在继续的事物中或日常事物中寻找断裂。但是我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断裂,它表现为重复过去和回到过去;在这种文化断裂中,不连续可以被看做连续,巨大的改变看上去根本没有变化,甚至断裂也很难感知。  相似文献   

19.
在与洛克同时期的社会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过什么“传播理论”,但是,在传播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著作里对传播思想的隐约触及。在洛克的哲学巨著《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自由”、“交流”、“语词”、“反思”等理论,为后人研究传播学给予了源头启发和理论丰富,在西方传播思想史的银河中依然是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现在已经生活着52亿多种肤色的人。这52亿人分属2000多个民族,其中人口上亿的有7个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民族有64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224个。这295个民族人口之和约占全球人口的95%以上,大都是各国的主体民族和主要的少数民族。尽管各民族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没有一个人、一个民族不要进行传通。诚然,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传通习惯会有所不同,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也大相径庭。但人类具有共同的人的本质,在人性方面有共同点,在传通方面同样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所有人、所有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遵守着的规则,我们称为“人类传通的通则”。如果谁违背了人类传通的通则,那么,只能得到“传”而“不通”的结果。 从目前各国学者研究的成果看,人类传通的通则,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