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荔 《新闻世界》2013,(3):24-25
近年来广播创新一直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2011年新浪微博推出全新应用,网友在浏览微博的同时,不用传统收音机在网络上就可以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它是传统的广播和新媒体的深度结合,它打破了传统广播媒体地域和终端限制,实现边听边聊的交互传播。微博这种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推崇,用户数爆发式增长,同时为广播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载体,“微电台”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时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斯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 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工具,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其天生的弱点。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那么,广播新闻在报道中能否产生“视觉画面”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状态新媒体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没有成为广播的竞争者,反而促进了广播的发展,为广播打开了信息传播的另一片天地。1.广播与网络等其他媒介的非视觉互补——伴随收听优势广播是大众媒介中唯一的非视觉性媒体,然而当今这个时代,却是个崇尚视觉冲击的时代。与广播不同的是,网络是多媒体的形式,视觉元素却占有着重要的比重。广播与网络的相结合,正好形成互补。在这个信息  相似文献   

5.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其对现有传媒生态的冲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基于1050个广播受众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移动互联终端上的广播受众呈现明显的年轻化、收听时段随意化、收听时长碎片化、收听内容个性化、娱乐化等特征。本文认为,传统广播应制作“短小精悍”的节目覆盖“碎片化”的收听时段,用“私人订制”的内容满足“个性化”的收听需求,用基于“地点”的信息推送替代“黄金档”的时间安排,用基于移动端口的“专业生产”规避传统节目的简单平移。同时,广播在移动互联终端的拓展应尽可能借助现有的成功平台,以实现最小投入的最大传播。  相似文献   

7.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陈凌云 《视听界》2013,(2):114-115
“140字分享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微博催生了新的网络社交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化,其便捷性、即时性和广阔的覆盖能力尤其突出。以快速灵活见长的广播滚动新闻,如何用好这种新传播工具、新传播平台?本文结合江苏新闻广播《即时资讯》节目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期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许新霞 《中国广播》2007,(12):48-49
“官话一共四大片,吴粤湘赣紧相联。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各种各样的方言是一大语言景观。然而,正是这一景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媒,尤其是广播这种线型媒体传播和收听上的困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新闻实践认为,广播跟进式采访是一种较好地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俊 《传媒》2019,(3):39-41
广播一直是和“移动”紧密相连的,广播在20世纪的复兴,靠的就是车载收听。无论是广播的“珠江模式”、还是北京交通台的发展模式,都是结合移动收听的特点,在节目、栏目上下功夫,推动了广播媒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当声音与移动互联结合和深度融合之后,声音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与挖掘——广播不再是单向度传播,而是向可交互、场景化的音频媒体嬗变。正是在这种嬗变中,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运行模式、声音属性也不断重构,广播正在向新型音频媒介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线广播,又称“网上广播”,是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广播上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虽然在建立网站和利用网上广播技术方面,我国发展较晚,但近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综观在线广播给我国广播业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收听范围扩大,可以“越洋过海” 传统广播以电波为媒介,发送的过程深受地形、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收听范围十分有限。在线广播以互联网为媒介,不但快捷,而且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可以覆盖在内,真正实现了无边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黄为群  何波 《中国广播》2009,(4):100-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的日益普及,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网络广播悄然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网络广播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变线性收听为非线性收听,变单向被动收听为双向互动收听,参与性也随之增强。它克服了传统广播所受的地域限制,使所有互联网用户都成为了潜在的受众。通过网络数据库,转瞬即逝的广播节目变成了可保存的音频文件,随点随播,广播节目的重复利用率大大提高……总之,网络广播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广播的固有认识,成为当前网民喜闻乐见的一项重要网络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申红 《视听界》2006,(5):95-95
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更大的地理空间,甚至进行全球化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打开网络都可以随时收听。互动是网络广播的一个巨大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你播我听”的被动式收听模式,使听众成为收听的主体,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收听。针对这一特性,电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听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节目。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能够便捷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并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广播彻底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劣势,使广播成为“留得住的声音”。江苏…  相似文献   

16.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介质,它以海量信息、即时传播、快速扩散、即时互动、快速生成新的舆论场以及复合传播等优势,挑战着传统媒体,包括广播。但广播所具有的传统媒体公信力、精准受众、便于在移动中收听等优势,目前是微博无法替代的。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传统广播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为广播提供了新的信源、传播介质和互动平台。广播若能应对得当,充分利用,同时坚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能够在新的一轮淘洗中生存,并开拓出自己独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于潞 《新闻前哨》2013,(7):109-109
在21世纪全媒体时代,广播正遭受到来自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的双重挤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播如何迎接时代的挑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通过创新突破自我,发挥广播独特优势,释放广播活力显得意义重大。一、创新传播理念,发挥广播独特的传播优势在新媒介环境下,很多人的收听习惯发生了改变,创新传播理念就是要根据新的收听习惯,以受众为本开发潜在的受众群体,使节日常办常新,保持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新闻报道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传统媒介广播电台的从业者正在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借助采访现场丰富的音响效果和生动的语言叙述,充分拓展听众“视觉”想象空间、突破电视新闻“给定”画面。不断为广播新闻报道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为广播的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未来发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黄宁 《记者摇篮》2006,(1):31-31
1906年的圣诞节,范斯顿在他设于麻萨诸塞州的实验电台首次做实验性广播,将谈话、歌唱及音乐等声音传播出来,广播从此诞生。走过百年,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老广播必须坦诚地面对它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视频,广播与网络联合,正是老广播勇敢而自信地走出的一条新路。一、广播 网络,联合也是一种竞争前不久,在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这样提问: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收听的伴随性”、“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些评价固然概括了广播的一些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