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是人们熟知的传统媒体,在我国媒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播电视在信息传递、文化传媒方面为我国媒体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媒体迅速崛起,电视广播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否需要转变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发展等诸多问题是广播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针对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经营模式进行研究,旨在能够全面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16):64-67
孙俨斌博士在《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发表论文《"社会资本"视角对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跨越》,认为"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不能对媒体会议会展、灰色收入等非经济因素进行有效解释,进而提出传媒经济理论存在局限性。本文认为,上文把对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混同于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把传媒经济研究的局限混同于传媒经济理论的局限。"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是对传媒经济本质模式的研究,不能涵盖其它传媒经济理论。非经济因素对传媒经济的影响,即可以通过现有的传媒经济理论加以研究,也可以通过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研究局限不等于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3.
江虹 《新闻界》2006,(6):9-11
《论传媒经济系统的研究框架》一文从解析构建传媒经济范式主要困难入手,界定了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一些存在争议的要领和观点,并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尝试提出了传媒经济研究的合理角度和思路,文中颇有见解独到之处,引人思索。  相似文献   

4.
徐蓉 《中国广播》2004,(7):10-1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传媒业1998年利税首次超过烟草,成为中国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2002年,中国传媒广告业发展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广告营业额达到90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其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媒体传播技术、模式不断优化,传播途径和方法也实现了创新,已经悄然步入新媒体时代。对于广播电视传媒而言,想要在媒体市场上稳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运营模式,转变运营管理思维,加强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才能提升广播电视传媒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将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分析广播电视传媒运营模式的现状问题,探讨运营模式的改革创新策略,为广播电视传媒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2009,(12):I0002-I000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快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光辉之路。2009年11月6日至8日,“辉煌60年·中国广播电视传媒论坛”在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7.
徐蓉 《新闻前哨》2003,(9):13-14
中国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大环境,推进了传播媒介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传媒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过来,传媒经济增长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传媒经济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传媒经济增长有哪些主要因素?传媒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而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离不开传媒影响力。传媒影响力对于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整合媒介资源,有效地利用传媒,充分发挥传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而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离不开传媒影响力。传媒影响力对于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整合媒介资源,有效地利用传媒,充分发挥传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传媒集成经济价值实现基础是系统平台的建构完善,纵横及混合集纳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外围产业资源要素,拓展集成化平台协同、外溢、联结等效益,获得参与产业整体成本的大幅节约,实现费省效宏的复合经济多元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一度以其特有的魅力与内容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兴媒体不断被研发推广,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快速普及,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电视新闻急需找到自己新的生存模式。如何创新成为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重要命题,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策划创新、编排创新和科技创新,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以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24日至26日,“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隆重召开。来自15所国内高校和40多家新闻传播媒体的150多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对正处于我国“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国民经济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主办。东方卫视、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社、四川有线广播电视台、成都商报、《新闻界》杂志社协办。一、区域传媒经济比较透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  相似文献   

13.
徐蓉 《声屏世界》2003,(10):4-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传媒业1998年利税首次超过烟草,成为中国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2002年,中国传媒广告业发展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广告营业额达到90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其中,四类主要传播媒介广告营业额分别为:电视231.03亿元,增长28.8%,占营业总额的25.58%。报纸188.48亿元,增长19.52%,占营业总额的20.87%。广播21.90亿元,增长19.80%,占营业总额的2.42%。杂志15.21亿元,增长28.25%,占营业总额的1.68%。传媒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周劲 《新闻大学》2006,(2):105-109
转型期中国传媒经济的研究极为特殊,它必将遵循一系列特殊的经济规律,本文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论述了转型期中国传媒经济的三角分析框架。它是以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三角结构和交易替代理论为基础,以政府、市场、媒体作为经济主体,研究它们之间交易成本和行为互动,从而构建一个揭示中国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空间。本文对三角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以传媒治理结构研究为例进行了内容分析,最后论述了三角分析框架的理论范式和内涵。作为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本土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三角分析框架为理解中国传媒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本土化视角,对于今后传媒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怀 《东南传播》2016,(3):9-10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来临,在给传媒业带来新变革的同时,也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环境,广电传媒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公众影响力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建立新的传媒途径和经营策略。研究表明,在继续提高广电传媒原有平台业务品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公共平台,增加关注度,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性,灵活运用传播方式多元化、推送内容差异化等策略来提升广播电视传媒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区分了广义传媒和狭义传媒的概念:广义传媒是指能够传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一切中介系统的统称;狭义传媒仅指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在对传媒概念进行广义理解的前提下,讨论了传媒的经济属性。根据协同学方法,特别讨论了信息增值过程。明确指出,信息增值过程是连接传播和传媒经济的桥梁。提出了传媒价值定律: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决于它所镶嵌其中的经济系统状况。最后简要讨论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传媒经济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传媒经济增长有哪些主要因素?传媒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社会转型确立期,我国传媒经济理论即以实践拉动型模式演进,这种积累性研究因缺乏质的突破,越来越滞后于传媒产业实践,因此,在积累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宏观的建构成为理论突破的必然。本文前瞻了我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近期趋势和远期走向、解析了当前研究的瓶颈因素,进而提出了理论建构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回顾了作者28来研究传媒经济的经验,梳理了作者传媒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即1979年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广播电视,到1992年后由单一的经济学研究转向应用传播学研究,以及2003年构筑应用传播学完整体系,指出传媒经济的学科性质是应用传播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只有从应用传播的角度,才能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媒介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语境是语言传播和语言理解所依赖的环境,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不对”“好不好”都需要在广播电视语境中作出判断.本文对广播电视语境系统及广播电视媒体语境的重要构成因素进行了论述,特别强调了广播电视语境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认为传播主体在把握某一具体语言传播的语境个性时,要在广播电视语境的总体框架内定位自己的个性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