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轩记     
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搞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  相似文献   

2.
汉魏乱世,狼烟四起,火德衰微,群雄逐鹿。先有十八路诸侯歃血而并起,后有魏、蜀、吴三国鼎足而并立。遥观此乱世,非能、狡之主不可居之,非勇、武之士不可存之。既后人以此时多踏浪之英雄,现无数之豪杰。但遍览历代之书卷,未尝有人能将是时之帝王——献帝刘协重而探之,赞而美之,然余以此为未妥。更查史籍,亦多有证吾之文书,故以献帝为乱世英主,便作此文。一探献帝起身于黄口,保祚于乱世之英少;二探献帝奋起于乏伪,重振汉室之雄心;三探献帝自保于险恶,寿终于正寝之缘由。探之得之,以求还献帝之真身,翻历代之贬义。  相似文献   

3.
王彬 《天津教育》2011,(8):38-40
心之所向于教,教然后知不足;心之所向于法,寻法然后知困;心之所向于情,披情然后知淡;心之所向于恩,求恩然后知疏。——摘自《我手写我心》(刘晓婷著)  相似文献   

4.
徐佳 《考试周刊》2014,(8):127-127
<正>1.让学生认识历史的价值历史是往昔之风云,先人之旧事,王侯将相,朝代更替,文人骚客,檐檐相载,记圣贤之足迹,录豪杰之身影,哲匠思想救世,英雄武功卫国。历史让后人彻悟于真源,穷研穷于法理。历史是奥秘无穷的学问,学海茫茫,趣味融融。常读历史,抚今追昔,体历史之微妙者见日月于中天,悟历史之真谛者得明珠于沧海。历史是人类文明之日记,社会经验之总结;不懂历史,纵然技艺卓越才华超群想人生充盈欲心灵丰润犹鸟无翼而  相似文献   

5.
愚青年就学时,喜习文学,稍长加入作家协会。中年始转习语言学,结识自然学兄。两人学术过从甚密,愚得益良多。其时语用学处于引进之初,虽于学科概要之译介和源流铺叙之综述已小成气候,然探语用学理于系统阐发、辨语用概念于精细研讨、释语用原则于例证分析之专门著述,则仍觉阙如  相似文献   

6.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7.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8.
《哲学概论》为唐君毅于1974年出版的专著,初衷为哲学教科书而作,但绝非简单的教科书式写法。该书述及伦理学较少,于价值论着墨甚多。唐君毅由易而难,陈述价值论之存在地位之各种说法,层层推进,以儒家致中和之价值论为归趋;明辨价值之本末与选择之原则,提出"心灵、生命、物质"之价值等差原则;最终落实于人道之实践功夫。《哲学概论》体现了唐先生要旨,显示出中国儒家思想的独特洞见。  相似文献   

9.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10.
偶读《中国青年》所载《茶是木中大丈夫》一文,掩卷闭目,有所思悟。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有容乃大,缘于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四大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相似文献   

11.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2.
于骄矜不恭不谦之学子中,有尚记古训“尊长前声要低,称尊长勿呼名”者乎?于轻佻不庄不敬之少年中,有尚记箴言“冠必正纽必结,步从容立端正”者乎?……于日新月异之信息时代中,于华词潮语之涤荡中,吾辈何敢忘文明古国之雅号?何敢忘礼仪之邦之美名?何敢忘:礼者,人之所需也?  相似文献   

13.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  相似文献   

14.
文言小说是以形象性叙述为主,戏曲文学以意象性叙述为主。通过同一题材从唐小说到明戏曲嬗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文言小说叙述更倾向于形象之美、叙事之美、理趣之美,戏曲文学叙述更倾向于意象之美、诗境之美、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15.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①,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②,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③,周旦显而制礼④,不以隐约⑤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⑥。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⑦,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⑧,斯志士之大痛也!◆注释:①二者必至之常期:指年寿荣乐都有限。②不托飞驰之势:飞驰之势,指身处高位之人。卑微者不必借助有…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木社既矢志努力于农村之改进,而有徐公桥试验区之设立。迄于今,以各方之指导,群众之努力,稍稍有以自见,乃有推广于新丰之议。事闻于何厅长梦麟,冷先生御秋,欣然愿合作;共为度之考察,大受当地人士热烈之欢迎。嗣即商定进行方法;则由本社计划,而农矿厅及当地人士任经费;分工合作,积极进行,异日成积,或且有以进于徐公桥也。爰拟大纲,藉备借讨论。  相似文献   

17.
钟淑蕙 《初中生》2009,(11):56-57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  相似文献   

18.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只有体验,才能感悟到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涌动。  相似文献   

19.
词义不虚起,凡抽象之观念,必取象于具体之事物.逼、迫音义并近,同取象于举杯祝酒、对饮之聚首碰杯.  相似文献   

20.
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作用之必然,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使命之趋势,是地方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之需要。基于高校的实践与成效,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应更加注重根植于战略政策环境、求存于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发力于优势优质专业和借力于技术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