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自杀意念问卷,对849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倾向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风险缓冲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HS)对348名大学生的有效样本进行调查,探讨生活事件、希望特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希望特质呈显著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低希望水平被试比高希望水平被试更容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消极自杀意念之间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模型提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自身心理保护机制的建设,从积极心理角度来减少和防御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3.
针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压力日益增多,本文在简要概括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论述了教师和家长怎样帮助青少年从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和情绪反应四类信息入手来培养他们的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那坡县、德保县、上林县及钦州市选取621名少数民族中学生,探究少数民族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自杀意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著预测自杀意念;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负性生活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在江西省某高校随机选取的1000名贫困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周检出率为15.2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10,P<0.01);心理弹性在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R2=0.032,△F=40.163,P<0.01)。因此,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作为高校贫困生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闭谱系商数问卷、自尊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342名学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自闭特质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2)自闭特质对自尊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自尊在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在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网络欺凌者及负性生活压力大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江西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等四所高校1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网络欺凌者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网络欺凌者,男生高于女生、有留守经历学生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有自杀意念倾向者网络欺凌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倾向者;男生、有留守经历、网络欺凌、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无目标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其自杀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简要概括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论述了教师和家长怎样帮助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青少年锻炼满足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同伴关系在锻炼满足感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育锻炼满足感量表(PTS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同伴关系量表(PRS),对603名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表明:(1)锻炼满足感、自杀意念两个维度均存在性别上差异;(2)锻炼满足感与同伴关系显著正相关,锻炼满足感与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同伴关系和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3)锻炼满足感与同伴关系对自杀意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同伴关系在锻炼满足感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锻炼满足感不仅直接抑制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还会通过提高同伴关系间接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而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同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事件。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事件主要有学习压力事件、就业压力事件、人际交往压力事件、生活适应压力事件、经济压力事件和婚恋压力事件六类。女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可以分为情绪应对、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应对四种。教育女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时应该考虑四个方面:深入了解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韧性"以及引导女大学生发挥情绪应对策略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2.
自杀意念指个体想要自杀的想法,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考察将有利于在认知上控制自杀风险。反刍思维作为一种沉浸式的认知反应方式,是探讨自杀意念产生与发展的新切入点。反应风格理论、自杀人际关系理论、自杀认知模型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都能为反刍思维影响自杀意念提供理论支撑。未来除需要加深对二者行为作用机制的探讨外,还应增加追踪、对照研究设计和认知神经机制层面的探索,并加强反刍思维之于个体积极意义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采用社会支持、抑郁与自杀意念问卷对200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以探讨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自杀意念上,服刑人员总体上保持中立,社会支持程度较低,抑郁程度中等;(2)有无配偶及狱前职业状况对社会支持、抑郁及自杀意念有显著影响,年龄及文化程度对三者影响都不显著;(3)抑郁与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都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只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显著相关;(4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预测的抑郁程度及通过抑郁程度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工读学校学生生活事件与不良情绪的特点以及应对方式的作用.方法:问卷法,对上海市138名工读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工读学校的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2)工读学校一年级学生比二、三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丧失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也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之中,而三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受到的惩罚相对较少;(3)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在健康适应生活事件与焦虑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其它生活事件直接影响工读学校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结论:工读学校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不良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的应激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本文对高师贫困生的应激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前10位的应激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个人因素、学习与就业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不同的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高师贫困生中体现出差异.提出了化解应激生活事件对高师贫困生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初步探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309名湖北省某综合性大学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一和研二)为对象,采用研究生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状况之间相关性显著。其中,生活事件得分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焦虑和抑郁得分与生活事件得分也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消极应对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焦虑、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 were examined in 303 male and 691 female undergraduat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opelessness predicted suicidal ideation in both samples; however, depression was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suicide risk factor only in women. In contrast,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family predicted suicidal ideation in men, but not in women. In addition, for both men and women perceived burdensomeness was a suicide risk factor and reasons for living a protective factor. When assessing risk for suicid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ractitioners may need to focus mor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women and more on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in men, while considering hopelessness, perceived burdensomeness, and reasons for living regardless of gender. Prevention programs which target these identifie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icidality should b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college men and women.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学习倦怠量表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13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较低的水平,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自责对学习倦怠的解释量最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同时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模型拟合度较好。研究还就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出了对策,如应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等。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daptive cop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o reported having a friend or family member with eating disorder symptomatology. 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confirmed the study's hypotheses. Higher stress was linked with less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stress was controlled, plan coping had a beneficial influence on life satisfaction. College counselors can use these findings when choosing interventions for clients who are close to someone with an eating disorder.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gifted and high-achieving students has shown that they experience some sources of stres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experienced by general students. Thi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ype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experienced by academically high-achieving females before the onset of disordered eating in adolescence. Fourteen academically high-achieving females who had recovered from disordered eating were interviewed and completed a written surve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se high-achieving females reported stressful events in five areas before the onset of disordered eating symptoms. All participants reported stress related to academic issues, yet academic stress is rarely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on stress and eating disorder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among academically high-achieving fem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