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是教师素质和水平,而教师素质和水平完整地渗透于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调研表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就在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在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行为有三:引进开放型教学模式,倡导教学中的各种对象、各种方式的交流行为;选择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及时的具体的反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3.
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教师创新观与创新行为理论,综合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了高校教师创新观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外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三个维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教师创新行为的维度,检验其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显著正相关,与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无显著相关;教师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课外创新教学行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显著.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不同方面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校教师最基本的两种职业行为(教学行为和科研行为)规律,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范畴的演进;梳理和归纳了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科研行为的既有研究成果,并从目标效价和期望值两个方面分别提出有效激励高校教师教学行为和科研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与广泛讨论引发了大学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教学学术理念的获得与认同却并不意味着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学术水平.文章以教学学术的三维矩阵模型为理论基础,从教学学术感知的角度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三种成分进行了验证,发现大学教师在教学学术中存在知行失调现象,并对教学...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因素、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将从形成"有效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运用非语言行为、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等为切入点探索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教师总体职业压力感及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通过进一步分析,工作负荷重、自我发展的需要没有满足、经济收入低及学校不适当的人事制度改革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压力源。  相似文献   

9.
学生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无法替代的关系,教师只有树立新的课程意识,自觉转变已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适合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学习习惯,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涵义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创新行为是教师为创设更为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而进行的行为创新,表现为教学行为样式的新颖及行为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独特而积极的影响。教学创新行为具有主体性、新颖性和行为影响的广泛性、深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时,时常面临复杂交错的选择难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不可或缺。为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应以教师评价为指引,借助分类设岗、分别评价的方式,引导不同岗位的教师有侧重地从事不同性质的、高水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着"重讲授、轻研讨"的特征,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化的视角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宏观上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重内敛、轻个性的民族性格文化;中观上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目标文化,重规范、轻自由的教育管理文化,重传统、轻技术的教育工作文化;微观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评价文化,重知识、轻创新的学生评价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重讲授、轻研讨"这一教学行为特征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教师调查问卷》对高校266名在职教师进行幸福感、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幸福感的现状高于全国常模;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性别、文理科、职称及年龄差异,低学历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明显;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职业压力之间均呈负相关,而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决于其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低。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在道德修养和人文知识两个层面。大学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体现于其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传授能力两方面。其中,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包括对学生的掌握和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语言逻辑与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心理素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传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功底、专业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教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5.
压力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青年教师的压力状况,并运用各种方式及时疏导和调节,从而尽可能地减轻过重压力给教师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编制调查问卷。在信度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个人属性变量、情景变量以及青年教师压力感受之间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X大学青年教师职称评审难度大、科研要求高、培养力度不够、福利待遇低、社交沟通缺乏。不仅为X大学青年教师管理提供了参考,还对其他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教学创新的关系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影响教师教学创新的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体因素,其中,学校因素重点考察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教师个人因素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得出如下结论: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及教师教学创新相互之间显著正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和教师教学创新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9年《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China College Teaching&Learning Survey(CCTL)》数据,根据学科知识特征分析不同学科教学发现: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行为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总体上人文学科与理学的学生评分高于工科、农医艺学科及社会科学;针对同类院校的学科差异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偏应用类学科的本科教学可能存在更多问题。因此,本科教学改革须重视:一是尊重应用型学科的知识特点,构建教师关注实践教学与研究的激励性制度;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应用型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竞争的全球演化,教师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知识技术的起承转合作用,其承受着多元工作职责压力.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优秀青年教师离职在高校时有发生,攸关高校的健康发展.现以浙江宁波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获得209份调研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既有正向直接作用,同时也具有负向间接作用;工作投入对工作满意均具有正向直接作用;工作压力、工作投入以及工作满意均对组织承诺具有影响,其中工作满意具有正向的直接作用,工作压力具有正向间接作用,工作投入具有正向直接作用,同时也具有正向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其创新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牟连佳  李丕贤  梁皎 《高教论坛》2006,(4):42-45,48
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其理论依据,分析了创新教育与信息技术环境的关系,讨论了计算机创新教育的意义、计算机创新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计算机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其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最后,探讨了计算机教育学在计算机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高校合作文化创生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研讨普遍存在着趋于功利、流于形式及迫于任务等问题.究其根源,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评价的片面导向、高校教师对教学学术内涵和合作研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匮乏及高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遮蔽了其理想价值的充分实现.文化作为最深层次的东西,是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对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持续成长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建立激励教师合作研讨的长效评价机制、深化教师对教研合作价值的理解及恢复与重建教研组织的活力,逐渐培育新型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