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爨氏始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爨人是魏晋时期形成的包括今天的汉族、白族、彝族,以及历史上的羌、氐等多种民族在内一个特殊的部族。其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统治者为爨姓汉人,故称其为“爨人”。长期以来,关于这里爨姓的汉人始祖一直存在着争论不休。《新唐书·南蛮传》说“西爨自言本安邑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说“爨氏本安邑县人”;而《爨龙颜碑》以及《两爨世家》则认为“爨氏乃楚令尹子文之后”“食采于爨,迁运南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希祖先生《云南两爨氏族考》(见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期刊》第三期)力主前说,而斥后说为“数典忘祖”。那么,…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3.
今存于国家图书馆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的正文中,有大量证据证明,该书是一个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本,其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最初写定者是南方人.最近,杜贵晨先生撰文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杜文所作的分析论证或言之无据,或证据不能成立.本文针对杜文作答,以更充分的证据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其作者不可能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才子佳人小说起源于唐传奇,定型于<西厢记>、孕育于<金瓶梅>为嚆失的人情小说,在明代中叶哲学思想、文学思潮的呼唤下,终于形成并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15世纪中叶产生的B.16世纪中叶产生的C.17世纪中叶产生的D.19世纪中叶产生的2.劳动对象是指[]A.人们用来传导劳动的物件B.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C.劳动过程中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D.劳动过程中除生产工具以外的其他要素3.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经济规律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相似文献   

6.
马其顿王国与马其顿王朝周世忠马其顿王国是古代巴尔干半岛中部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其境内的山区地带称为上马其顿,靠近爱琴海的地带称为下马其顿。该王国和希腊地区早有交往,采用希腊文字。约公元前5世纪时,原始社会解体,从氏族中分化出军事贵族。公元前4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爨襄因功封于安邑,即今夏县爨村。因嫌爨字笔画繁多,简化为“全”;晋末爨氏迁云南,爨又简化为“劝”“寸”;唐代爨人赴长安献艺,后人又改“爨演”为“串演”;明初安邑爨村人迁京郊,立村曰“爨里安口”,为简化改称“川底下”。总之,随着河东爨氏(包括爨姓、爨人、爨村人)的迁徙,“爨”字先后有了“全”“劝”“寸”“串”“川”等各种简化的写法。  相似文献   

8.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诗@豳风@七月>绎释进一步对相关疑难词句作了疏通.  相似文献   

9.
印象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众多风格流派中的一种,是连接19世纪音乐和20世纪音乐的桥梁.它的产生深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代表人物德彪西反对传统观念对音乐表现的束缚,致力于通过改革创新节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手段,寻求完美、理想的音乐色彩.其代表作<月光>从上述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总之,印象主义音乐注重音色表现,主要通过自由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多种手段表现音色,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以表达对客观事物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  相似文献   

10.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懋勣先生的<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是一本难得的东巴古籍译注本;在个别文字的解释、字源的探讨、经文行款和语法等方面都极有价值.论文是读该书所得的几点感触和几个问题的探讨一从<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观得假借字在文字脱胎于图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探讨东巴文中的颜色字,从纳西族的历史、文化、氏族上追溯颜色字的字源.  相似文献   

11.
蒙恬祖籍考     
史籍称蒙恬其先齐人,具体无载.从蒙姓氏之源查考;依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齐国疆域经纬度与今蒙阴县经纬度对应;按<左传·庄公九年>管仲堂阜脱囚处记载;可知蒙阴属齐.蒙恬之先"东蒙主,以蒙山为氏."而蒙山周围仅蒙阴独具属齐条件,可知蒙恬祖籍蒙阴.东蒙主即颛臾国国君,风姓、太昊(伏羲)之后.由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知,风姓、伏羲"二族最初合居之地,当在泰山以东,蒙阴、莱芜一带."无论颛臾国存在或灭亡之后,蒙氏居住蒙阴都有史料证明.广西<蒙氏祖谱>,明、清当地有关史料,蒙阴现存祠、墓、庙、台遗址,出土文物及民众口碑也能证明蒙恬祖籍为蒙阴.  相似文献   

12.
一、夏禹殷周时期,这里指的是盘庚迁殷以后、宗周复灭以前,按照一般说法,约当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叶至前八世纪中叶。这时,黄河中下游许多地区都已处在奴隶制社会,但当时的传说和记录很少传述这样性质的社会历史,而主要是在传述氏族的历史,其中更多的是氏族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在氏族的神话中,氏族神的传述又占了重要的部分。本文拟就氏族神的有关传述,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三言><二拍>这两部古代白话小说集都大量描写了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塑造了形象丰满的新型商人形象.但二者在塑造商人形象上又有众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相貌形神上女性化、文人化与市井化、民主化之别,商贾之道上的重道德修养与重谋略技巧之别.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给商人的生活及思想观念带来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结构的绵延在19世纪中叶遇到了危机,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天朝大国"的威风丧尽,挟西方军事、政治优势而来的"西学东渐"则使以儒学为核心、正统、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从此,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是一要在经济、政治上发奋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要在思想文化上(特别是从形而上的高度上)回应西学,充实、改善、再建民族精神支柱.这两者都有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缺一不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前一任务已初步实现,后一任务则仍须大力加强.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应当放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给以公允的分析评价.从近代到现代,几代中国文化人对"西学"的回应是由浅入深的.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到梁漱溟的东西比较说,再到熊十力的体用说,直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方才达到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新的形而上的高度.因为它确实是融会中、西、古、今,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又灌注了现代精神.从<新理学>的书名到所使用的理、气、道体、大全等范畴,令人一望而知是对宋明理学的"接着讲",但又用西方哲学特别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以阐释,把中西哲学的意蕴境界沟通互介并纳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之中,其理论上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胆识是后人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5.
从<说文>的注音、谐声系统和反切研究等方面回顾世纪<说文>声韵研究的概况;又从<说文>同义词、同源词、同形词、复音词、方言词和颜色词研究等方面回顾20世纪<说文>词汇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一、大和奴隶制时期(3世纪——646年) 1.历史发展:①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从中、朝传入种植水稻的方法,又传入青铜器、铁器和铸造金属的技术;②2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③3世纪,本州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④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2.部民制:①来源:氏族成员和东渡日本的中、朝劳动人民。②地位:近似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虽不能把他们任意处死,但可赠送。他们有少量的财物,有自己的工具,在氏族首领的统辖下从事劳动,向奴隶主交纳贡物,提供劳役,集体受着奴隶主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初教育实验的发展是循着两种不同的传统发展的,一种是整体主义传统,另一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实验教育学派开创的科学主义教育实验传统.本文集中研究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体主义教育实验的历史发展情况.一、整体主义教育实验传统的形成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教育实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18世纪安德鲁·贝尔发表了《一个教育实验》(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1797),系统介绍了他所进行的“导生制”教育实验,同一时期,康德的《论教育》问世,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展教育实验的必要性.这两个事件的出现,标志教育实验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到19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传记文学在我国勃兴.二十多年来,林林总总达1000部之多.但真正优秀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多.有些传记文学,销路很好,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但“戏说“成分多,编造的东西多,在学术界通不过;也有些传记文学,符合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学术界称许,但写得呆板、枯燥,读者很少.传记文学怎样写得既经得起历史真实的检验,又为读书界、学术界共赏,是传记文学写作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近读&lt;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gt;(作者王盛、徐惠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lt;幼教之父&gt;),我以为这是一部为“中国的幼教之父“写真的雅俗共赏、感人肺腑的传记文学佳作!……  相似文献   

19.
继续一切     
一如既往的醒来起床刷牙洗脸……好在有时也能从这重复无聊的事情里发现一些意料外的东西,就像疲惫不堪的沙漠探险者在一派苍凉之中发现一片绿洲一样.比如我发现了&#215;&#215;和&#215;&#215;这种东西很好用,我想其实我根本不晓得到底哪个效果更好,因为洗脸时我是先用&#215;&#215;婴儿沐浴露再用28天重现年轻水嫩肌肤的&#215;&#215;双效洗面乳的.……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话中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