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厄普代克是美国 2 0世纪颇有影响的多产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延续着一个主题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往往表现为个人直觉行为 ,以及对社会实用主义的趋同行为。这两种行为在厄普代克笔下的人物身上均有表现 ,一方无法取代另一方成为解决冲突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以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而闻名。《自由》是他晚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小说中,厄普代克延续了他一贯的主题,自由与束缚、欲望与道德在主人公身上发生激烈碰撞。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对作品进行分析,为理解这篇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的画师,他的作品精准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故事简单明了,但驱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却是各路评论争论的焦点.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从力比多升华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4.
曾为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作《马人》被称为是其《兔子,快跑》的对照篇,它将神话与现实完美融合.低调而深沉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也彰显出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本文分别从小说中主人公及其所对照的神话形象着手,理出两者的共同或相似经历,探讨了两者遇到苦难时的态度及抉择,从而分析出小说的情感主题。  相似文献   

5.
6.
约翰·厄普代克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兔子,跑吧》,自1960年出版以来就获得如潮好评,小说中的存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主题。从萨特的"他者"理论出发探讨了生活在"地狱"中的兔子的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7.
在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农庄》中,“我”和“母亲”的矛盾集中在对农庄的态度和选择妻子的标准上。“母亲”希望“我”能够离开纽约,回到农庄;“我”则劝告“母亲”离开农庄,居住在纽约。“母亲”对农庄的坚守象征着对上帝的守护;“我”对农庄的背弃象征着对上帝的逃离。“母亲”希望“我”选一个诗人作妻子,象征着昨日美国文化对神圣事物的渴望;“我”和“母亲”所喜欢的第一个妻子的离婚,以及和“母亲”所厌恶的第二个妻子的结婚,象征着年轻一代已经找到了上帝的替代物:性爱。  相似文献   

8.
2000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代克发表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该书重新挖掘了文学经典《哈姆雷特》中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以王后葛特露的生活道路与情感历程为中心。全书关注的中心也从男性彻底转向了女性,使众人得以聆听女性表达自我意愿,追求理想生活的呐喊声。  相似文献   

9.
2000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代克发表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该书重新挖掘了文学经典《哈姆雷特》中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以王后葛特露的生活道路与情感历程为中心。全书关注的中心也从男性彻底转向了女性,使众人得以聆听女性表达自我意愿,追求理想生活的呐喊声。  相似文献   

10.
《福特时代的回忆》是厄普代克在1992年创作的一部关于美国第十五届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的历史小说。论文对其新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福特时代的回忆》是厄普代克在1992年创作的一部关于美国第十五届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的历史小说。论文对其新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代表,被评论家称为“社会历史变化的准确记录者”。他的小说《兔子》四部曲,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哈里这个普普通通美国人家庭的兴起与衰败,成功地塑造了“兔子”哈里这样一个置身于美国现实社会中的典型形象,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分崩离析和精神颓废等现实,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美国当代现实生活真实状况的认识,是20世纪美国现实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的《屋顶丽人》和约翰.厄普代克的《A&P》通过男女性别冲突形象地展现了男主人公汤姆和萨米的生存状态、成长历程和未来图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叶以英美两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枯燥乏味,以及陈腐守旧的伦理道德对人的天性的压抑和束缚。很显然,莱辛和厄普代克通过后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表达了他们相同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厄普代克在其"《红字》三部曲"中对霍桑《红字》的戏仿的解读,是《红字》的续作。本文作者从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中叙事视角转变的解读及此种转变是为了迎合变化了的意识形态的视角去探讨续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光蔚 《文教资料》2013,(9):16-17,19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今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有着“哥特小说女王”之称。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里面既有经典的鬼故事,又有令人心寒的心理恐怖小说。国内外对这部小说集的研究极少,有的只是节选其中一两篇对其主题进行简单阐释。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出发,探讨欧茨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时报>为出发点,勾勒了"新体短篇"在清末报刊中的文学史发散图景,并从小说读者的角度,论证了在清末唯长篇是尚的阅读氛围中,一种"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与作为"新读者"的新式学生群体之崛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赵竹青的短篇小说《鸟人》通过对胡波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借助乌这个极富隐喻意义的意象,来寄托作者对自然生命力与自由生活的寻觅与追求。全文的情感基调平淡、节制,其间又潜藏着一丝无可奈何的沉重与焦虑,由此也意味着在世俗眼光和现实社会的羁绊下人类追求“自在状态”与“自由生命本性”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兔子,跑吧》以五十年代工业文明空前发达的消费社会为背景,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的消费主义观念与主人公兔子格格不入,同时中产阶级的家庭观念也因被生产者收编而得到强化,由此引发兔子一系列家庭问题——全职家庭主妇的角色定位将女性置于尴尬的地位,电视机的流行将家庭矛盾扩大化,中产阶级家庭在郊区聚居的现象更是加强了固有观念的束缚。出身于工人之家且游走于消费经济边缘的兔子深晓消费经济背后的骗局,对整个主流消费文化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做出逃离与反叛之举,从这一意义而言兔子的行为具有积极性,然而他同样也应为不成熟之举而受到道德的指责。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不断表达着一种困惑孤独的境域,用独特隐晦的文字,近似虚无荒诞的意向表现出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和对现实国民性的理性认识,充分表现了精神世界超前发展者的精神形象。这是鲁迅把自我实现价值在“碰了许多钉子”后的情感外化成的作品,也是他渴望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实现孤独心灵超越的抗争之作。  相似文献   

20.
我在第三期的短评里说过:“我希望散文像生活而不太像艺术,而又不是照搬生活。”这篇《护工纪事》似乎正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