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日、泰三国高校体育即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域外体育可以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优点,以及我国传统体育中存在阻碍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弊端,找出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主要因素,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调整,我国教育部在高等体育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求通过改革使得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德、奥、英曾经在这方面所作的改革加以对比,分析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日、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美国、日本、英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竹一致做法,思考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先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认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应该虚心吸取经验,更新教学理念,分阶段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推进教学实习方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需求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建设改革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领域,外部向着开放性、社会性方向发展,内部工作领域在拓展、服务对象在扩大,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发、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向素质教育深化。分析了这种变化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环境的影响,认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物质环境已不能适应变革时期高校体育新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领域应当深刻了解、认识这种变化,积极改革,适应这种变化。并提出了新的体育物质环境发展理念和新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建立和不断发展的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充分认识高校体育的社会性、科学性、终身性、多功能性、国际性、开放性等一系列新的特征,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高校体育改革的紧迫感,为正确确定我国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探求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1.我国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1)高校组建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体育教育结构,反映体育教育的“时代性”、“永恒性”、“多样性”的特征。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2)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必须将高校体育推向市场,通过俱乐部有偿服务,积累资金,改善体育设施、场馆条件和稳定教师队伍,为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提供了物质基础。俱乐部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7.
终身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体育资源配置不齐、体育教学模式传统化等问题。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水平,补齐体育资源短板,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助推高校体育改革进一步发展,对今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开发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内容是深化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改革之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思路,从高校体育之定位、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教材的建设、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体育课的考核办法等八个方面剖析了现在高校体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使高校体育突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入,使高校体育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师范类专业认证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但改革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准入"生成的路径依赖,难以变革创新,部分高校参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不够,统一认证标准下的课程改革特色缺失,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支持条件配备不足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提高体育...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只注重了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结构的改革,而忽视了学校改革在体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为推进体育改革科学、顺利的进行,笔者在分析学校改革在体育改革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从高校自身的显性、隐性两部分改革空间入手,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健康的国家战略地位与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彰显了高校公共体育的时代担当,以切合学生体育需求的供给侧改革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完成使命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价值是意识的体现,政策是行为的动力,参与是收获的保障,运用"供给侧改革"理论和"矛盾论"观点,从体育价值、政策、参与的视角,分析高校公共体育现存的体育价值认同与实现、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高校对学生体育参与促进与学生体育参与实现结果的供需矛盾。提出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的政策制度、价值认同、体育参与促进方面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以供给促需求、以需求促参与、以参与促收获的实施路径,更好实现高校公共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日、泰三国高校体育即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域外体育可以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优点,以及我国传统体育中存在阻碍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弊端,找出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主要因素,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明 《体育世界》2007,(12):33-34
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对体育社会化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体育社会化与课程改革的同步推进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实施高校社会化的具体措施。为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提供了参考,也为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教学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从终身体育观看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终身体育观点出发,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给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以及逻辑推理法,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通过近年来体育改革的实践,结合国内外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并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宏观政策与教育思想为依据,提出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体育社会学角度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燕 《四川体育科学》2006,25(1):125-127,131
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找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将体育社会学的思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之中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对高校体育改革的积极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改革的必然产物,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有利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大体有三种模式: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  相似文献   

19.
宋骞 《精武》2014,(4):91-92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制约因素,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整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原则、特征,内容及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的国粹,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大好背景下,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当中有着积极的实践价值。为了增强高校公共体育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力度,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价值得以彰显。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的价值,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的问题,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的实施策略,旨在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融入价值,全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全面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