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瑶林 《声屏世界》2003,(11):52-52
新闻播音员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工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新闻传播的实现者。因此,在播音创作时,把握着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样式,就显得极其重要。立足主持人语言通俗化,播报语言口语化、平民化,象人们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视听轻松,可以说这种“说新闻”也是主持人语言通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颇具特色。但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主持人不到位的模仿,造成新闻传播中人际传播的混乱,影响了传播效果。首先,语言的抽象性和线性传播的瞬息易逝,给受众造成信息接收障碍,而在播音语言表达上,“说”的样式造成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在对西方广播电视节目的引进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在借鉴西方的一些播音主持语言样式.但是,汉语有声语言表达可否随意模仿英语有声语言表达的样式,从汉英这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人手进行研究还是有必要的.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而英语属印欧语系,是典型的形态语言,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洪堡特论到汉语时曾写道"从所有语言的语法差异来看,汉语可以说自成一类,而不是某一具体语言的亚种",它"在语法构造上几乎完全不同于一切已知的语言".①我们认为,至少是汉语的非形态性这一点,不可能不对有声语言表达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气势     
一古人写文章,很讲究文章的气势。例如宋朝朱熹认为“行文要稳健,有气势,锋刃快利,忌软弱宽缓”。清代方东树认为“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后来的林纾则更认为:“文之雄健,全在气势。”文章的气势,指的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文人往往说得很玄妙,似乎不可捉摸。有的人又故神其说,更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其实,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考察,是不难得到回答的。当我们用口头语言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来提高表达效果。在语言本身,就是抑扬  相似文献   

4.
赵军 《新闻前哨》2000,(10):28-28
众所周知,节奏是诗歌 的灵魂。其实,除了诗歌、散 文,像小说、文章、广播电台 的新闻节目等,它们在有声 语言表达时都离不开节奏。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也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也就失去了语言的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是一切有声语言的灵魂。 新闻播音是新闻稿件的文字语言经由播音员再创作而成的有声语言,它同样具有“节奏”方面的要求。 节奏是韵律,节奏是色彩。当我们对播音的吐字、发声、呼吸等等多种技巧都已经掌握了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节奏”在新闻播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闻播音员在平时工作中,接触到…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修辞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反映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而修辞,则是语言运用的规律。一般而言,不符合结构规律、亦即不合语法的话语会影响到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正常进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另一方面,符合语法的语句,未必能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譬如:“这人很爱说话,说个不停”,这句话在语法上毫无问题,却平淡无味。但如果说“这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因为使用了比喻、描摹的修辞手段,效果就好得多,这就是修辞的作用。也就说、语法解决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表达不重要,天天练发音也没必要,甚至认为播音、主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节目主持人只能来自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这种观点是将有声语言当做了“思维的附属品”,对有声语言创作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上无论一个播音员、主持人主持什么节目,运用了哪些技巧,能力有多强、素质有多高、思维品质有多好,最终呈现给受众的都要落实到有声语言的表现上,没有语言表达,思维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中国播音学的奠基人张颂教授不断强调“语言功力”的重要性,并指出: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和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宏学 《大观周刊》2012,(6):228-228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 艺术 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四、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任何丰富生动的生活内容,任何崇高的思想感情,任何动人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精炼、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便不可能表达出来。“西厢记”、“牡丹亭”、“水滸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卓越的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刻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通过这些作品的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现代优秀的特写作品,例如夏衍的“包身工”、华山的“英雄的十月”、魏巍、巴金等的朝鲜通讯、冯至的“东欧杂记”以及近年来各种报章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优秀的特写作品,在语言艺术上,都闪射着各自不同的光彩。高尔基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青年作家们“首先要利用古典作家的“技巧”,他说:“当你读他(托尔斯泰)的作品时  相似文献   

9.
掌握少儿语言和习惯 少儿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独特的语言运行方式,喜欢用一些叠声词汇、拟人化的语言、“嗯”、“啊”等助词,所以,我们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多掌握这类语言。例如,“小蝌蚪在水里面游啊游,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啊,它在找妈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会调动少儿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我们讲得很有趣,从而专注地听我们说话。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报道中,学会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多学习、揣摩优秀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诚然是帮助自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好办法。但是,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学习语言,即认识和分析新闻稿中容易出现的语病,懂得一点“不应该那么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挑挑新闻稿里的语病,研究一下“不应该那么写”,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报刊用语中常出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热门…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要准确,新闻语言同时也需要“模糊”,这是否又是一对矛盾,其实,这是辩证的统一。往往,模糊是为了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回避对“模糊”语言的研究。 许多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特定情况下,巧用模糊语言恰恰可以摆脱尴尬,变被动为主动。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王元泽从小聪明伶俐,反映机敏。有一次,一个客人故意将一头鹿和一头獐同放在一个笼子里,有意问王元泽:笼子里哪个是鹿?哪个是獐?因为鹿与獐的外貌极相似,当时王元泽根本无法辨别哪是鹿哪是獐,但他又不甘心以回答不知道作罢。思考了一会回答客人:“那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一听,感到无可挑剔,连声称赞王元泽太聪明了。 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反映出一种说辩理智。也可以想象,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2.
彭任远 《大观周刊》2012,(51):376-377
语言就是教师强有力的武器.即使在现在多媒体手段大量运用于教学领域,也没有根本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此要求更严格、严密。马卡连科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14.
刘改燕 《大观周刊》2012,(36):201-201
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少、慢、差、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做文章。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稳固基础,对它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用语,力求科学、准确、无误,而这几年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用语,尤其是某些政治术语,影响传播效果,也有误导作用。 一、讲话与谈话 从广义上说讲话与谈话都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意志,而从狭义上说二者又有区别。 讲话是带有发布、号召、指导的灌输性的语言,多是从上向下表达思想、意志的一种行为:如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江泽民在庆祝建国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谈话是一种身份相似、地位相近的平等的交流、沟通性语言。形式可以灵活,气氛可以活跃,不像讲话那样严肃、庄重。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实际上是老人与群众交流、沟通,并无什么官方色彩。 从此社会上流传起“南巡谈话”一语,然而许多传媒误为“南巡讲话”,一词之差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新闻宣传中,常听到将“祖国”、“中国”、“新中国”三个词语混淆而错用。这类错误甚至出现在某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主持人语言以及歌曲中.国庆宣传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一语出现频率很高,常需要简化,或以不同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可以说“共和国五十华诞”,可以说“新中国五十岁生日”,也可以说“建国五十周年”(“建国”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缩),等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文艺晚会主持人就用过这些说法,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化。但是,在一些地方电…  相似文献   

17.
晓河 《声屏世界》2006,(12):52-52
播说结合的样式顺应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变化趋势,如何丰富有稿播音,真正让“有稿播音锦上添花”呢?主动添加,将“播”与“说”结合,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手段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有稿播音,有文字依据在手,眼中似乎也唯有“播”的依据,各种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都有用武之地,却难以找到“说”的感觉,如何找寻突破口呢?不妨从细节入手:树立“翻译”意识。在有稿播音中,首先,我们必须将书面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如:将“均”改说“都”“,系”改说“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比如“,若”…  相似文献   

18.
语言表达要得体,这也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所谓“语言得体”,就是语言表达要适应不同语境的需要。所谓“语境”不仅指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括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等)。如果语言表达与各种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成为一种生活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吴镝鸣 《青年记者》2008,(12):24-25
超越国界的报道 不夸张地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比如,我们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听到“大爱无疆”、“天佑中华”这样的用语,听上去有点像宗教语言。在我们所接受的长期教育中,“博爱”这个概念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博爱”,我们坚信的是阶级的爱,不是无缘无故的爱。但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相似文献   

20.
现场报道与其他报道形式的根本区别就是语言表达方式,即现场语言。所谓现场语言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用真情实感解说、评述的语言。电视记者在镜头前“露个脸儿”不一定是现场报道,不露脸不一定不是电视现场报道。关键就看记者在现场是不是用现场语言来解说、评论。现场报道与记者是否“露脸儿”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