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术教学中,审美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绘画欣赏中的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以往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价标准忽视人性化,没有体现理性的需求;同时教育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时常出现矛盾.为此,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就应该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具有人性化的生态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为:转变评价观念、丰富评价内容、关注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性”是对“主体间性”的一种改进,它注意到了客体的能动性,即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教师评价是教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存在着两对主客体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关系.从价值维度对教师评价的功能进行定位,教师评价具有促进教学效能、教师管理方面的外在的附属性职能以及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本体性职能.  相似文献   

7.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8.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马文静 《中国教师》2011,(Z1):137-138
<正>在教学中,这种审美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0.
梁东标 《教育导刊》2007,7(3):20-22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也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心理偏差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本文分析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之间的心理偏差,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以往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价标准忽视人性化,没有体现理性的需求;同时教育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时常出现矛盾。为此,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就应该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具有人性化的生态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为:转变评价观念、丰富评价内容、关注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调整"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定势,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实现驱动转换,促进供需两侧和谐发展,从而彰显其价值本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需求侧从有效人才的需求出发,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供给侧改革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价体系的地位、职能、机制及科学评价标准与供给侧改革天然契合,在实践应用中助力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3.
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论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论一般归因于“主体-客体”关系的界定。以教学主体性及其转换、扩展作为逻辑起点,抓住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有助于探究教学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共变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相对地位。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把握静态客体和动态客体是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关键;理解教学主体性的转换和扩展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是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内涵和根本;而贯彻主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则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根本保证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主、客体范畴是哲学上主、客体范畴在法律关系上的延伸和具体化.法律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客体是在法律关系内部、法律关系的主体--人进行认知和实现权利、义务的客观实在,具体而言是指人的行为.行为是人与权利的中介,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与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是行为的对象或标的,而非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15.
一、对话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讲授者教师是主体,听讲者学生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授的内容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后期教育评价在美国教育界相当盛行,教育工作者用教育评价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测验和教学实验设计.他们采用的评价模式有差异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等等.CIPP评价是由D.L.斯蒂弗比姆在一九六六年创立的,以后被许多大学运用,或作为研究课题予以发展.现在,它的概念模式和操作模式在批评、研究中逐渐得到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得到广泛运用.C(context Evaluation)即前后关系评价.它的最初方针是鉴定出某些客体,如一所学校、一项计划等的优势和弱点,并提出改进的方向.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客体的综合地位,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有益的影响。在这里“有效”是相对于“无效”或“负效”教学而言的一个价值关系的概念,强调的是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积极有益的影响,就必须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延伸、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素”有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教师评价是教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存在着两对主客体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关系。从价值维度对教师评价的功能进行定位,教师评价具有促进教学效能、教师管理方面的外在的附属性职能以及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本体性职能。  相似文献   

19.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在深化认识客体时,发现有我一样的他我,我和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我和他我是相似的、相依的,我们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我们是互识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主体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是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