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范增辅佐项羽成就霸业而被尊为“亚父”,“亚父说”到今天几乎已成定论。本文作者在查阅典籍后得出“亚”是范增之字的新发现,并对项羽与范增的实际关系作了新的论述,从范增对项羽贡献之微小及其与项羽关系之疏远,进一步证实了项羽不会尊事范增为“亚父”,从而推翻了流传千年的“亚父”陈说。  相似文献   

3.
<正>在谈到"鸿门宴"双方的得失成败时,人们总是习惯地从当事双方的主角项羽、刘邦身上缘据析理,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当事双方的谋士张良、范增身上索因求果。读《鸿门宴》,总不免唏嘘感叹。范增谋远虑深,计高天下,胸有逐鹿之策,又能洞察细微、随机应变,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形下,眼睁睁地看着最危险的敌人脱身而去。相反,张良虽身处劣势,却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博弈中巧施手段,既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在项羽内  相似文献   

4.
有人在评价"鸿门宴"时说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导致了刘邦从他眼皮底下溜走。是的,项羽真的很刚愎自用,不然不会中离间计离弃亚父范增,也不会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采用的一个相当高明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对比、映衬、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除了人物之间,比如,主帅与主帅,谋士与谋士,大将与大将,内奸与内奸的对比、映衬外,在主帅与谋士的关系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是很重要的谋士,在足智多谋、睿智机敏方面,范增和张良难分伯仲,甚至范增更显得老奸巨猾.但为什么项羽与范增配合不好,而刘邦与张良却配合得天衣无缝?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每组人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和谋划的方式几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座次新探江苏黄伟达传统课文《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涉及宴席座次的只有寥寥几笔。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东向为尊,其次...  相似文献   

7.
教学《鸿门宴》时,一般老师们都会在杀不杀刘邦的问题上引出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谋略失去大好机会的观点,俨然,项羽是昏聩的,而范增是个智者。项羽是不是犯昏此处不论,就范增而言,他是不是个真正的谋略家呢?其实从已知的历史材料来看,众多的述评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范增名不符实。宋代张耒说他“君王不解据南阳,亚父徒夸计策长”;宋代徐钧说他“项王暴不减强秦,一语箴规总未闻”;宋周昙《范增》说“平生心力为谁尽,一事无成空背疽”;王安石说他“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陈孚说他“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如此多的评论,足以让我们对范增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区区犹劝立怀王 历史上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秦末战争时,应不应该立楚怀王。立怀王的策略是范增提出的,所以立怀王的策略正确与否也直接涉及到我们对范增的评价,非辩不可。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9.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经典的场景描写,亦是司马迁文学技巧体现比较充分的重要篇章。在整个描写中每个人物都是出彩的,刘邦的“退”项羽的“默”、范增的“急”、张良的“智”都是为人所常乐道的。然而还有一个人物塑造得也非常精彩,那就是樊哙。  相似文献   

11.
铜镜中,泛起闪烁的、夺目的几缕金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情,霸王泪。残阳铺江似血。鸿门宴,义放刘邦小儿,不是不听亚父范增良言,而是我项羽博大的胸怀不惧刘邦的阴险。四面楚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我项羽今日一死,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相似文献   

12.
在一本指导成人高考复习的《语文》课本中,这样写道: 在语言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词与词的性质和功用,就可能出现病句。例如“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是一座高耸的土山,这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这个句中的“范增墓”是专有名词,前面的定语用得不妥,因为“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应该是“范增”,而不是“范增墓”。这就是短语运用上的错误。如果在“范增”后再加“的”就对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往往把“面南背北”这个座位视为天子之位,奉为“至尊”(最尊贵的座位),因此在京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皇帝或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地位尊卑依次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这种形式人们较为熟悉,但看到《鸿门宴》中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不少人产生疑问:难道亚父(范增)面南北向地坐着,他的座位最尊?而刘邦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5.
一、人物对话的个性艺术《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均闪耀着个性的光芒:项羽的骄横自负,刘邦的善于权变,张良的老练多谋,范增的深谋远虑,樊哙的勇猛豪爽无不跃然纸上,这主要得益于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人物对话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妨以项、刘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为例展开分析。项羽兵至函谷关,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范增也进谏“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两人的话显然矛盾,但项羽没有觉察,他听进去的只有“欲王关中”“此其志不在小”这10个字,因为这10个字…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的范增辅佐项羽建功立业,功不可没,然我认为其人品极差,我们不可学之。原因如下:其一,当项羽听说沛公准备在关中称王时,十分恼怒,下令攻击沛公的军队,范增认为沛公此人野心甚大,要项羽早些进军,可见其心之歹,枉为读书人。知战将临,为何不劝解二人,要知受苦的都是天下百姓呀!其二,沛公赴宴,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掉沛公,然项羽不从,范增只好招来项庄,杀心陡起,故意用话语激项庄,使项庄趁机杀沛公,可见其心之歹毒。其三,沛公走后,张良进帐辞别,赠范增玉斗一双,范增却把它扔在地上,用剑击碎,又骂项羽项伯等人,可以说在小辈面…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20.
谋圣张良     
胡序知 《山东教育》2005,(17):54-55
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几位圣人,张良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被冠为“谋圣”.与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等人并列,令人肃然起敬,燃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又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三四步之前.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下面,让我们撩开历史的面纱,认识一下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谋圣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