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日报》十二年,使詹国枢对什么都喜欢“经济”一番。最近他在中国新闻学院作报告时,开头就对台下的学子说:“我投入两个小时讲课,效益如何,心里可没底啊!”他那带着老家四川西昌腔的一个“包袱”,一下子逗乐了听讲的新闻学子。 詹国枢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他出生在1949年10月1日前夕,所以他常常开玩笑说“我是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啊!”是的,他经历了新中国所经历的一场场风风雨雨。他经历过文革,当过红卫兵,串联到过北京,他计算起他这些“无形资  相似文献   

2.
厨师爆料 中高档饭店使用者居多 家住郑州市中牟县的王建斌先后在河南省多地的饭店当过6年厨师,他熟知饭店使用“一滴香”的内幕。  相似文献   

3.
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卫。一天,学生子路问他:“卫公倘使请老师留下来执政,您老首先要干的事是啥哩?”孔子答:“那必定是正名。”子路说:“您老头脑僵化了点。干它几件实事不好?去正什么名嘛!”孔子叹口气说:“仲由,你不懂。正名太重要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事不行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无所适从,那就什么事都干不了啦。所以啊,君子立了一个名目,就要把道理讲得明白,这是不能马  相似文献   

4.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5.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6.
《两万张地图走进清河县农家》在河北日报发表后,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村大世界相继转发,获得1988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农村十年改革好新闻二等奖。 1988年5月初,我住在天津师范大学编《全国好新闻荟萃》的书稿,在留学生部就餐。一位瑞典留学生,中国名字叫谭汉民,一天吃午饭时对我说:“在你们中国农民家庭里看不到地图”。谭汉民这句话,尽管不准确,但使我想了很多。是啊!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民常年四门不出,要地图干啥用!可是那些  相似文献   

7.
我是从1968年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的.20多年来,我的稿件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有的同事问我,稿件命中率这么高,里面有个啥绝招?其实,我写稿没有啥绝招,觉得掌握读者心理最重要.说具体点,也就是要从“四喜四厌”入手.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初,应科长是某建筑公司的保卫科副科长,我是他们公司的法律顾问。应科长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干律师的料,但生不逢时干了保卫。一次他酒喝得有点高了,端着酒杯向我敬酒,说要跟我学律师。他的舌头已经有点发硬,摇摇晃晃地伏在我耳旁:“我这科长算个狗屁!我天生就是干律师的料,姓好啊,应(赢)律师!他就不能干律师——”他说着指指上司苏科长,“苏(输)律师,你说谁聘请他不是倒霉嘛!”我无言以对,扭头看了看老苏,他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腮帮子上的肌肉在隐隐跳动,不知道嘴里是否在嚼东西。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在档案管理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我经常听到身边同学、同志们这样的发问“你们档案局是干啥的呀?”,“你们平时上班都干啥?档案管理是不是就是管理全县工作人员的个人简历、档案……?”提出这些疑问的人不乏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等有知识阶层。听到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春节放假邀了几个朋友小聚。言谈中,我拿出一篇稿子请他们“斧正”。其实,我是在炫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谁知,这几个三杯酒下肚的“工人老大哥”,却真事儿般地开始评头论足。老赵最踊跃,他喝了一杯酒拍打着稿件:“啊,主观愿望是好的,可怎么看着有点像文字游戏?缺真实感和现场感啊。”啥?看着这个属于“粗人”类的家伙,我心想他怎么还能说出如此的话,可脸上还得挂着笑容:“说得好,请继续指教。”老赵还真来神了,他又喝了一杯酒:“邵我就语重心长了。你们这些‘土八路’,得跟人家正规记者学,去采访啊。”好,  相似文献   

11.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12.
“真稀奇!小泥腿子也当上了特约记者。”滑县上官镇华家村青年农民侯富强被《农村市场报》聘为特约记者的消息,成为该镇一个小小的新闻。今年20岁出头的小侯,1986年是一位“落榜举子”,1987年春,经过一番痛苦的选择,他干上了新闻报道这一行。白天走村串巷,求朋拜友,发现新闻马上采访;晚上秉烛夜战,写了改,改了写,有时干个通宵。一年过去了,少得可怜的稿费连邮票、信封、稿纸都买不出来。父母骂他不干农活,“爬方格能挡饥寒?”亲朋好友劝他改行经商,“要发家,把商抓;要想富、开办门市部。”但这些都未能动摇他写稿的决心。没钱买稿纸,他就向同学要;没钱订报纸,他隔两天到镇政府借阅一次,近两年,他未添一件新衣服。  相似文献   

13.
1986年,《空军报》开展后勤“双评”活动。我采访了兰空某招待灶的特级厨师梅祝三。采访前,经过分析研究,根据招待灶的特点,我围绕梅师傅“怎样为顾客提供服务、使顾客满意”方面,确定了写作路子,并列了采访提纲。两天时间里,我了解到了梅师傅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的许多事迹。可是,当我开始构思这篇通讯的时候,却觉得所有材料仍如一团乱麻。这天,我叉来到招待灶,专门跟梅师傅的徒弟闲聊。“你有什幺业余爱好没有啊”?我问梅的徒弟小李。“有啊,打拳,练武功。我们炊事班人人都有这个爱好。”  相似文献   

14.
段祺瑞的官有多大?在蒋介石一统天下之前的民国初年,除了袁世凯,民国还有四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再加上一个大元帅张作霖,谁也比不上段祺瑞这个国务总理的权势大。况且他还当过“总执政”。总执政是什么官?那就是换了名的总统!  相似文献   

15.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6.
去年初,久体写作之志的李树耀调到107医院任政治处主任。管报道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报道,于是,他开始朝着新闻写作成才的目标冲刺。节假日,他把自己关在家中看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知识,边学边实践,稿子一遍一遍地写,三番五次地改。有人劝他说:“老李啊,你快是40岁的人啦,还吃这些苦干啥?搞新闻可不是件容易事。”他笑笑没有回答。几年汗水几多情,辛勤换得硕果来,经过孜孜不倦地努力,他的处女作终于问世了,那是一例发表在军区报纸上的消息,虽然全文不过300多字,却给他写作带来了动力。他捧着那张报纸爱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16日下午,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办事处新菜市街居民郑承镇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要播出我的事迹了,你到时候可别忘了收看!"说着说着,郑承镇不由感慨起来:"唉!这么多年来,不容易啊!我能有今天这一步.  相似文献   

18.
弹指23年,他写的内部材料不计其数。无法署上他的名字;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数百篇,可他连个剪贴本也没有。他用自己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也给自己写下了一部发人深思的“无字书”。当兵的初衷只是要在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压根不敢有什么奢望。然而,当兵第二年,他就被挑进了团报道组。知识的贫瘠,着实让他饱尝了一阵子“赶鸭子上架”的滋味。一到报道组,他看到啥就写新闻,想到啥就写言论。封封退稿信不仅未曾动摇他写作的决心,反而成为他发奋进取的动力。他认定:“既然干了这一行,即使自己是一只笨鸭子,也得扑腾上…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20.
有道是:“四十七八,干了白搭。”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虽说还是个普通记者,但仍在埋头苦干。报社规定,每人每月编发、采写稿件15篇,可他近3年来平均每月见报稿件都在40篇左右。在这背后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他,就是被人们赞誉为“二十四小时记者”的《开封日报》记者汤传钧。 1981年初冬,《开封日报》为了加强卫生战线的报道,把从事多年医师工作的汤传钧调到报社,让他负责这方面的采访。他干新闻工作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是他怀着认真宣传好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