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1 吃是一种文化 朋友的90后女儿想求职华为,问其原因,是被朋友圈疯传的华为美食所吸引,看来饭勺子真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网络上有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介绍的是华为南京研究所的吃,题目为《南京华为食堂曝光!看完我泪流满面!》,不就是几盘菜吗?作者居然"泪流满面",看来,天下吃货真的很多,真不懂吃货的心!  相似文献   

2.
好吃的为什么好吃?这背后蕴含着极深刻的文化,这也是吃货的高级境界。中国是最讲究吃的国家,形成了非常庞博的饮食文化,一盘菜不仅仅是烹饪的过程,更是多年政治、经济、气候、地理、生物、人的观念等多方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并经过长期演化,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烤鸭的南北通衢、满汉合璧,茄鲞的美食玩笑,牡丹燕菜的讲究,了解它们的形成和门道,才能够体会到附着在食物上更深刻和庞杂的文化,才使一个吃货有了魂。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回顾了口述史的西方发展脉落与中国实践轨迹,廓清了口述史最核心的两层范式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是被传统史现所遮蔽的历史;倡导"自下而上看历史",或者至少是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在内的多重现察角度的有机整合.同时,借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架构,对中国具有规模意义的影像口述史实践进行梳理,认为这些探索为今后中国影像口述史的发展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最后,从五个方面阐释了推动中国影像口述史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获批立项,项目的总体架构是"三史一库":"三史"即《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中国档案学史》,是项目研究的主干部分;"一库"即"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知识库"是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搜集整理学术资料服务的,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应该说是项目中难度较大的部分,由于参与人员多是初次涉猎这一领域,有  相似文献   

5.
吃货苏东坡     
会吃而不会做,或者不愿意做,那不是真正的吃货。苏东坡不同,他热爱美食,也热爱厨房,属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文章”的新好男人。  相似文献   

6.
汤文靖 《中国记者》2012,(7):124-125
一部火得发烫的纪录片,一部被广大"吃货"追捧的美食圣经,甚至网络上"舌尖体"泛滥。在摄影记者涉足视频领域的大背景下,也许探究一部优秀视频作品的诞生过程将对我们有些许帮助。对话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汤文靖:据我所知,您和您的团队对美食并不感兴趣。拿到选题后,你们如何熟悉题材并最后做到"影像美食家"?任长箴:先从书本、杂志开始熟悉美食。接任务后,我从网上买了一万多块钱关于美食的书,一个四层的书架都装满了,调研员的书架、分集导演的书架也都堆满了。我还买了1995年至今的《国家地理》杂志,杂志给我们提供"吃的东西"的视觉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史研究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个学科经历了从"图案学"到"工艺美术"再到"设计艺术"的学科发展历程。设计史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设计的历史",同时还研究设计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7月发现吃小龙虾的南京市民发病,到9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吴永宁研究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确定,23例吃小龙虾所致病状为哈夫病,中国诸多媒体参与破解的"小龙虾病例案"终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3,(19):44
《从文化政治到文化生意——中国出版的"革命"》何明星/著定价:30.0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本书作者曾在新闻出版系统工作20年,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常年致力于当代中国出版史、书刊对外传播史研究,并有《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  相似文献   

10.
"吃货"、"屌丝"、"女汉子"、"宅男/女"……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标签,被中国网民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透过青年网民的网络标签行为,我们不难窥视出其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这是在当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求以及对他们所属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展演。  相似文献   

11.
由于把此前的中国史看做一部愚昧史,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可能从中国史中借用隐喻来命名自己所从事的这场运动,而必将自身比附于西方史中的某场运动,如胡适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而诸如陈独秀等人更愿以"中国的启蒙运动"名之。不过,"中国文  相似文献   

12.
王涛 《云南档案》2012,(7):58-59
<正>最近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火了大江南北众多吃货的心。我也赶个潮流,在网上找来视频一睹为快。伴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跟随着主持人的娓娓述说,我不  相似文献   

13.
卢筱静 《视听界》2014,(6):109-110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像一支魔法棒,瞬间唤醒了中国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家常的、祖传的、天南海北的,灶台上的人、菜、故事,一时间"馋动"了全国,各路媒体开始大作美食文章。2013年,江阴电台也兴起了一场"舌尖上的革命",在晚高峰的黄金时段推出美食节目《吃香喝辣》。一、美食板块,服务"吃货"《吃香喝辣》取经自广播餐饮类节目的鼻祖——湖南金鹰955《吃湘喝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3月,身为总导演的陈晓卿带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再度回归。对他而言,让纪录片和美食结合在一起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从纪录片编导到街头"吃货"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24岁那年,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可这个冷门的圈子并不好呆,因为市场狭窄,被业内  相似文献   

15.
"科技训诂"在科技史研究与教育中是个重要概念,中国的科技史家不可以说自己对古汉语文献的考据训诂一无所知,但不要求与古汉语专业一样高,读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古文字学"和"汉语音韵学"两条就够了。至于研究工作则以"科技汉语史"为更完备的概念。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研究要求掌握科技汉语史,但先要掌握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从郑玄、陆德明、戴震、段玉裁到现代,古经训诂之学历二  相似文献   

16.
杨吉 《全国新书目》2008,(16):25-25
中西不同,做生意也不同。中国人做生意,讲究一个"情"。既然要谈情,做好的方式就是"餐叙"。中国人赋予"吃"以很多含义,吃往往只是一个形式,它为目的而铺垫,为结果为预设,而且在饭桌上酒品可见人品,一个人会不会喝、能不能喝、敢不敢喝,常常反映了他的性格脾气胸怀,所以,中国商人很喜欢也很擅长把"吃饭"当作商业谈判、接洽、合作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梳理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的认知是如何实现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这一研究范式转变的,这种转变,给报刊史带来了哪些新的视野和价值,对于社会、国家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研究周朝的"象胥"一职,是对中国古代翻译史的考证,也是对研究中国古代翻译史的重要贡献和完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周朝象胥进行研究,以期厘清周朝"象胥"一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