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媒介本来是普通的社会舆论工具,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传媒从业者形成“工具人格“,阻碍了我国传播业的发展.在“工具人格“时代产生了三个严重后果:传媒性质发生了畸变,彻底丧失了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原则遭到践踏.市场经济建立后传媒成为一种产业,新闻媒介获得市场主体地位,从业者也转型为“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80、90年代对教师形象的设计多局限于一种师范人格,这种"师范人格"的特点是:完美,"目中无人",抹杀个人的特点,笼统的理论探讨替代局部的具体情境的探讨.这种"师范人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设计也是不合理的,它反射出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层的保守心态.本文试图在借鉴相关理论、实践和适应社会生活、文化思想、教育实践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以"非师范人格"来替代"师范人格".  相似文献   

3.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性,其形成与发展既有来自遗传的因素,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按照人格的特质分类研究,王登峰等人得出了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并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人格研究中国化应当成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寿笔下的曹植“任性而行”,他一生“无愿为世儒”,因此倍受裁抑,最终导致政治的失败。黄节曰:“其曰滔荡固大节,晋室放诞之风已肇于此矣。”他的“任性”已经带有正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意味。这种“任性而行”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命本能的体现,更是某种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在史家心目中,曹植是自然人格的一个代表,“任性而行”是汉末崇尚任真自然的老庄人格的行为体现,是自然人格由汉末向魏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5.
冯契主张当代中国亟需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它是体现了类的本质和历史联系,体现了自觉和自愿相结合,经过培养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自由人格;“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呈现五个方面的特征;培养“平化民化的自由人格”有三条基本途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西晋作家傅玄素以刚直清正著称,但在魏晋易代特殊环境下,其人格发生扭曲,多逢迎机变而少忠义节操.这既与时代思想有关,也取决于他与司马氏集团的特殊关系,形成了儒道结合的二重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7.
人格与财产的关系问题,在民法理论界历来见仁见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无财产者无人格.但其实,无论财产概念本身及其属性,还是从民法立法的历史来看,无财产者未必无人格,而无人格者必无财产.文章以为,人格与财产的关系应是:无法律规定则无人格,而无人格者无财产.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人格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胜过任何生动的教学语言的无声语言,是诸如教材、教案、书、态势语等无声教学语言之中最有价值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互利性"人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利性人格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社会转型时期尤显突出.它可以分为自发互利性人格、自为互利性人格和自在互利性人格.互利性人格的研究将有利于转型时期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利于现代人格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
政治课一直以来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印象不好,改变政治课教学方式是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拟从五个方面探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12.
“无功”的依据是“无为”。基于“有为”导致社会混乱,“无为”才能使社会平 和,保全生命。庄子提出行“无为”者才能管理好天下,其本质是取消政治,以提升到“无 己”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头脑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的教育应加强.主要通过用长处克服短处,激发孩子进取的欲望;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用"责任"约束不良的行为;教育社会化,使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等途径来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关照人格的培养--浅谈孔子"游于艺"、"成于乐"的育人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育人理念“游于艺”、“成于乐”,强调健全人格培养和良好人性的形成。一是注重人格基础的全面发展,且重视“游”——实践活动:二是注重内在心理的自由塑造,重视自由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由;三是强调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重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充满快乐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5.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对“八荣八耻”与良好人格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指出践行“八荣八耻”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的人格形象与党的作风建设密切相关。文章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塑造领导干部人格形象的重要性:它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巨大力量;是覆行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当前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的“八种形象”。同时对新时期培养领导干部崇高人格形象的方法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中庸之道争议始终未断,其中有些见解似欠公允。中庸作为一种伦理化的世界观、虽有着特定的历史局局限性与缺陷,但其中丰富的道德内涵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仍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完善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这里说的“心”要与“教”一起走,是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生命的教育、心灵的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困扰着教师案例一:汩罗市某校一初三女生,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某年2月24日下午回家时,脸上显露出一些不悦,当晚没吃多少饭,晚上9时看了一会电视就上楼了,不久就服下了胛胺磷农药,当家人发现时,她已命赴黄泉。案例二:江苏省某校一高三男生,是听话孝顺的孩子。前几年10月11日晚上9时50分自习下课后并没有回家,却到校实验楼去了,一个多小时后跳楼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