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学历史教学中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 ,既是一个学科教学上的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中的政治敏感问题。教学中必须正确把握三条原则 :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 ,破除封建王朝史的旧观念 ;要理解兄弟少数民族的感情 ;要考虑到外交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有多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二是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历史上中国疆域;三是以今天中国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去上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本文认为中国历史疆域是中华各族在自古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政权长期统辖的区域所达到的范围,而以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清代初年的国家疆域为标志。凡是生活在清初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而后来外迁或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政权所统辖的区域,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这一界定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疆域的主体、政权统辖区域所达到的范围和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句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高句丽建国初期兼并战争确立疆域、中前期进犯辽东、中期军事扩张拓展疆域三个阶段,对高句丽的军事扩张活动和疆域变迁情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疆域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按照研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系统记述,<汉书·地理志>的出现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研究的开端,以此为起点,结束于清代<一统志>的编纂;第二阶段以18世纪末西北舆地研究高潮为起点,结束于20世纪上半期众多系统阐述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历程的专门性著作的出版;第三阶段以"历史上的中国"讨论为起点,结束于<中国疆域史>、<近代边界史>等专门性著作的出版;第四个阶段是新世纪对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疆域史在历史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对此都十分重视,既使综合性教材历史与社会,也都系统地呈现了历代疆域图。能否正确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我国的疆域,是一个复杂而尖锐的问题,更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初中历史教科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这样讲秦朝的疆域 :“东到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 ,南到南海。”同时 ,课本所配《秦朝疆域图》两处提及南海地名 :一是秦朝设立的南海郡 ;一是中国南部海域南海。那么课文中涉及疆域的南海是何指呢 ?查《辞海·历史地理分册》[南海 ]条 :“秦置南海郡 ,海疆实临南海 ;西汉后东海方位既别有定域 ,南海名称才用以专指今南海。”由此可知 ,教材中提及的秦南端疆域之南海当为南海郡。加之 ,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海权”概念 ,很少把海域纳入自己的版图范围 ,因而教材中的“南海”当为“南海郡”无疑。…  相似文献   

7.
刘炜平 《新高考》2006,(11):36-39
【考点指津】1.概括并分析明清时期政治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影响。要学会综合各个层面的历史知识、多视角看问题,把这段历史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应把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轴坐标中。其主要特点有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朝疆域辽阔并且奠定了今天我国疆域的基础;面对外来  相似文献   

8.
殷商史是二十世纪建树最多的传统学科之一,商代政治疆域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前安阳殷墟及其甲骨文的发现片次使我们列肢商史有了直观认识。解放后,各地商文化遗址及同期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商代政治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商代政治疆域的研究成了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展”对商代政治疆域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颇丰,但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很多观点值得商榷,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本文拟刘前人的研究做一番概括,回顾其发展过程,并从研究方法和角度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综观元、明时期云南西部疆域之变迁,有元一代直至明初,云南西部疆域的拓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迨至明朝中后期,云南西部疆域开始收缩。分析此期云南西部疆域变迁的原因,这其中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即与此间中央王朝力量的消长有莫大关系,但同时应认识到,它亦与周边力量的强大与否息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苏联联邦制的建立缺乏坚实的根基,再加上实行"民族区域原则"和"双重主权原则",致使联邦制不是在强化统一的国家认同和整体功能意识,而是在强化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认同和局部功能意识。苏联联邦制因缺乏充分整合各民族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的能力而成为苏联疆域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对内、对外政策与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举措,为后世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制定的疆域政策,具有首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叙述的秦朝疆域是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的疆域。后来,秦朝北击匈奴、南攻南越和西南通西南夷后开拓的疆域无法包括。整个秦朝的疆域应是东、南到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东北至辽东。由于后人引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朝疆域的失误,错把秦朝初年的疆域当成整个秦朝的疆域,造成千年之错。我们有责任纠正这个千年之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提出的一个概念。从历史的、世界的以及现实的视阈来"释梦":"中国梦"是中国人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期盼;"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完善社会制度和机制,需要信心和智慧,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眼前的需要与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历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本质问题上,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历史的功能问题上,强调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强调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在历史启示问题上,强调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在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方法上,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刘宏煊同志笔耕六载,几易其稿的专著《中国疆域史》沉甸甸地摆在我的面前。我有幸先睹为快,不禁感慨系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疆域问题的研究长期是学术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空气逐渐活跃起来。但总的说来,对局部问题或某一时期研究的多,全面系统研究的少,就事论事的多,对根本性规律探究的少。直到本书出版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汉代为例,探讨了边吏在疆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中,边疆地方官吏在其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边吏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大致上可以从边疆行政建制的建立和完善、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优秀的边吏可以实现王朝疆域的拓展,或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统治制度、汉文化的传播来密切边疆和内地的关系,进而巩固王朝的疆域;相反,昏庸的边吏则会引起边疆统治秩序的混乱,甚至导致王朝对边疆地区经营的失败,不得已而放弃对一些边疆地区的经营,由此而引起王朝疆域的缩小。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疆域十分辽阔.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唐朝疆域版图的情况,课本增加了历史地图《唐朝疆域》.现在就《唐朝疆域》图连同《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图、《黑水都督府形势》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一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和说明,供教师备课和讲授唐朝手工业、唐都长安、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的疆域、唐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包含了明朝对国家基本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疆域观。明朝国家基本认识以明初"中国"一词演进为含括我国历代王朝疆域范围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通称,在此基础上肯定元朝是多民族统一国家正统的延续,认为元朝继承历代王朝发展形成了"中国封疆",在此疆域内各民族活动的区域均是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部分。明初的国家疆域观在治理西南边疆和正确处置麓川势力扩张引发西南边疆危机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践,从而实现了西南边疆较长时间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疆城史在历史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对此都十分重视,既使综合性教材历史与社会,也教系统地呈现了历代疆域图.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与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举措,为后世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制定的疆域政策,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