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街区制的推行虽然有利于解决封闭小区引起的诸多空间失序问题,但也带来了空间安全困境、空间管理困境和社区认同困境,对城市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如何构建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成为街区制能否持续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观察上海市A街道街区制实践的案例,发现: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街区空间安全性;以党建机制实现国家权力介入的空间表象,借助政治吸纳,构建多元共治的街区治理结构,实现街区资源整合和治理联动,有利于锻造街区安全力;以自治项目的开发运作,促进街区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公共性生产,助推街区生活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提升居民安全感。总的来说,街区制实践通过物理空间的重组、治理结构的重构和公共价值的重塑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实现了街区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2.
社区社会治理的技术缺失和机制缺乏,导致社区社会治理陷入技术困境和能力困境,治理效能自然不高。开放空间会议是一种基于自由、平等、开放为理念的会议模式,它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自然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技术,不是一种硬技术而是一种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治理机制。为使开放空间会议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复合型的公共功能,从开放空间会议走向“开放空间会议+”,它是一套社会治理的技术体系,也是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可发挥众多公共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了都江堰市西街历史街区空间变迁历程,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旅游影响都江堰西街历史街区空间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与再生产动力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都江堰西街街区空间的再生产既反映出权力、资本与日常生活语境下居民的抵抗,也形成了旅游影响下历史街区历史变迁与空间再生产的动力。揭示这种空间再生产的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其他城市历史街区在复兴与旅游发展过程中传承好历史文化记忆、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间形态是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文化沉淀中最外显的部分,也是奠定环境格调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空间形态的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业态的经营管理两个角度切入,以杭州湖滨街区为案例,探讨了城市滨水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业态更替的融合与矛盾,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最后提出了空间设计与业态经营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网络最底端,后单位制时代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社区的集中使社区成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空间.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社区公共空间日益壮大诱致基层社会管理向社区治理的方向发展,说明国家行政力量主导下的社会治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并分析指出了完善社区治理的必须清醒认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7.
摘 要:伴随门禁解除,学校空间多功能性快速发展,成长为特殊且重要的消费品。以宁波近代教会学校、现代高教园区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案例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实践,诠释教育空间生产过程、为何能被消费及主要消费方式。研究发现:(1)作为现代高等教育早期雏形抑或现代大学园区,既承担人口素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功能,又维系城市发展的人才驱动,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的知识生产功能始终是城市教育空间的基石与主轴;(2)城市、社区、家庭参与学校管理与发展的逻辑在于:家庭期冀子女获得品牌教育资源机会形成人力资源累积途径传承或创造家族价值,城市政府将土地与货币等注入高校促成高校生产创新人才供给企业保障城市活力,催化城市群集各种风险性与创造性资本孕育新经济,继而触媒城市(企业密集区)—高校(园区)—(家庭)社区的联动,催生城市教育空间从物理空间转向社会知识空间消费。(3)城市教育空间消费方式繁杂,归根结底是受人力资本生产主导的空间塑造和空间消费,生产或消费贯穿于每个家庭的生活、生产、休闲;教育空间的生产与消费,既源于与教育有关生产要素聚集于城市特殊区位,又因教育空间的生产过程深受社会互动影响,并与城市发展阶段的经济、文化、政府/居民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城市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产物,它已经或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地域,用契约和共同的亚化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共同利益和归属感的社会成员的集合,它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双重属性,由于城市社区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城市社区已不再是国家行政的一个层次,而是一个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因此,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在街道与居民区之间设置街区这一反向调适何以出现?现有城市基层治理文献对其关注还不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上海市X区F街区的田野资料,展示了城市街区治理的实现过程与逻辑。研究发现,辖区党委和政府对上级政策的识别、回应与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相互交织,推动了街区治理方案进入政策议程;而街区治理方案落地后,包括党建联盟机制、协商议事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集体行动机制在内的治理规模做大机制促进了街区治理的实现。这一过程贯穿着两个逻辑:一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识别和回应上级政策信号的同时利用政策之窗将民意诉求整合进政策方案;二是地方党委和政府适度扩大治理规模,设计出街区这一层级,低成本地解决了一系列跨居民区的棘手问题,实现有效治理。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地方党委和政府需要根据事务设置合适的治理层级以形成恰当的治理规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根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生产及其内涵的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研究取向的差异,将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逻辑类型,一是空间表征框架下的空间生产研究,二是表征空间框架下的空间生产研究。这两种类型涵盖了当前“空间生产”研究的基本领域,但现有研究还处于理论应用阶段。通过对空间生产理论要素深入挖掘和阐释,可为空间治理研究提供理论资源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实现城乡社会治理模式的迭代更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审视,发现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由于物理空间的重塑而引发了社会关系重塑和共同体价值认同问题,进而导致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失衡,制约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治理空间,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存在不同的层次和路径。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空间维度应形成以城乡街镇为中心的基层治理单元,在治理维度应以政治嵌入和行政吸纳的方式实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化,在价值维度应以空间正义的目标引领空间生产过程。基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发现社会共同体建设中治理与空间的互塑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制度优越性,但市场机制的非理性运作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出现资本空间化问题。文章在阐述资本控制下的空间生产状况以及我国市域社会空间治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推进我国市域社会空间治理现代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然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未能达到其开发预期。文章以南京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内居民的深度访谈,对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及其相关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制约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社会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政策的多变性、历史街区蕴含文化的隐晦性、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易被忽视的地理环境,以及政府过度的“物质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紧密,应该从事关于社区居民的公益事业。而如今居委会面临居民信任度低、政治参与率低、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这与其远离社区自治本质、走向行政化道路的困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即是在研究社区治理方式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的方面,提出新的治理途径,重点探讨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去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人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人存在的空间不仅有自然物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人的生存空间是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创造出来的。空间生产包括物理空间生产和社会空间生产两种类型。两种空间生产分别呈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状态,他们之间表现出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两种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建构实践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代价。在更深的层次上,当代中国城市建构现存问题背后的实质是资本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神话。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紧密,应该从事关于社区居民的公益事业。而如今居委会面临居民信任度低、政治参与率低、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这与其远离社区自治本质、走向行政化道路的困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在研究社区治理方式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的方面,提出新的治理途径,重点探讨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去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光 《华章》2013,(2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规模与日俱增,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大规模无序流动也造成了城市内部严重的结构性紧张。农民工进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新的社会关系网建构中又遭受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存在一种排斥性壁垒,再加之空间隔离,使得整个过程阻碍重重。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思考流动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思考社会关系网络排斥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运作逻辑,思考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异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道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积极功能愈益充分实现的同时,我国城市生活负面效应亦相对暂时地突出化,如非情感取向的人际互动大量增加,市民的心理压力强化等等.所有这些均表明,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街道建设应当具备弥补城市生活负效应的积极功能,而街区小社会模式则恰好具有这种功能,广州南华西街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这是由街区小社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中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还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历史街区人文氛围的危机、保护与更新的力度和保护与更新的政策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媒介化治理倡导媒介逻辑与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的融合,发挥媒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中最基础的部分。城市社区媒介化治理的核心议题是媒介治理性角色在社区场域的发挥。社区媒介通过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微观公共领域、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搭建传播基础结构等手段,提升行政效率、促进社区参与、营造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治理效能,推动社区“多元共治”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从而实现城市社区的媒介化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