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元雅 《现代语文》2010,(7):156-158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中较为重要的一卷,马建忠先生在这一卷中对动字的假借、四声别义、坐动、散动、连动句、兼语句等汉语语法现象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对拉丁语法的刻意模仿,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本文针对《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中所揭示的语法现象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虚字卷之九》首次明确规定了"助字"的定义和范围,大体道出了汉语助字的语法作用。本文以《马氏文通》"助字"理论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分析其对中国古代语法思想的继承之处。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的语法学,它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与西方语法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础。《马氏文通》对之后的汉语语法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深受《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影响,后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也受其影响,可以说是贡献深远。但是很多语言学家指出,《马氏文通》在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在对"动字"的分类上,书中就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诸多争议。对动字的论述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文通》中词分类的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梳理,以便使研究者们对《文通》的意义、价值以及矛盾、缺陷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刻。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书中总结了上古汉语的若干语法规律。《马氏文通》总结的规律不仅包括“被动句”、“字类假借”、“宾语前置”等句型、语序、词类方面的问题,而且论述了个别词“之”、“以为”等的用法。由此,则可以认识上古汉语的面貌。同时,《马氏文通》并非只是一部纯粹模仿西方语法的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现已被普遍认可的上古汉语语法规律,为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中较为重要的一卷,马建忠先生在这一卷中对动字的假借、四声别义、坐动、散动、连动句、兼语句等汉语语法现象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对拉丁语法的刻意模仿,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本文针对<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中所揭示的语法现象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对兼语句的分析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的诞生 ,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创立 ,但由于它模仿拉丁语法、运用其词本位理论分析汉语 ,因此所作的分析有些并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 ,甚至出现了前后矛盾之处。兼语句在其中的分析就是如此。但是 ,正是这些问题 ,显示了它在语法研究中的价值 ,说明 ,汉语语法研究不能机械模仿西方语法 ,而要从汉语实际情况出发 ;短语和语序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须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自《马氏文通》提出"状字"以来,几乎每部系统论述汉语语法的著作都会提到状语、状中结构。本文从状语的界定、分类、位置、语义指向及状动搭配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评述,旨在明确状语研究现状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纵观汉语语法发展史,将《马氏文通》确立的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相比照,结果发现马建忠提出的词类划分标准,即以意义和句法功能为标准,至今仍是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由此可见《马氏文通》确立的汉语词类体系及词类划分标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影响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法自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其间,汉语语法研究大致经历了由模仿西洋语法,到挖掘汉语语法特点、探索汉语语法规律、缔造汉语语法体系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徐通锵、叶蜚声的《“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都是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目前,语法学家们仍在脚踏实地地探索着。但在研究中,大家普遍感到难以深入下去。这里我想按照陈望道先生在《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中的精辟见解就语法研究的新途径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体会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中的"坐动"和"散动"概念是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理论所首创的一个汉语语法学概念,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马氏文通》卷五、卷十的相关文本,可以分析出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与《文通》其他概念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其在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影响与流变。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论述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论述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发展因素,即外来理论和中国化的矛盾运动、事实挖掘和理论探讨的矛盾运动、继承和创新的矛盾运动共同作用,推进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元代汉语属于近代汉语,语言面貌已经较上古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元代是汉语和蒙古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时期,汉语自身发展的特点加上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使元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气词“者”和“著(着)”的使用可以印证汉语语法在这一时期所受的影响及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学具有强制性,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在大部分学生无较好的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培养其语言能力,并灌输优秀的传统华族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其人文素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注重成语教学。其师资培养课程中有关古代汉语知识的教学,未设置"古代汉语"而专门设置了"文言语法"。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华文师资培养中的"文言语法"课程应注重古今语法对比以增强学生的现代汉语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利用文言语法知识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并培养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姚芳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15-11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是个非常复杂的语法词,学生在了解了较为典型的语法规则后,往往简单盲目地泛化使用,因而导致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结构和说法。  相似文献   

16.
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通过对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的“去”的考察,提出位于实义动词之前“去”已经失去了作为实义动词的功能和词性,具有[-v]的特点,偏向于助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探讨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对题为"Chinese calm in face of flu"的新闻报道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有利于探索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新闻中的及物性、人际语法隐喻、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语篇的语境等进行分析,证明功能语法是积极话语分析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白兆麟的文法学代表作有《简明文言语法》和《〈盐铁论〉句法研究》,《文法学及其散论》是他的文法学论著集。白先生积极参与教学语法研讨,坚持以"句本位"研究文言语法,并不断吸收、借鉴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使之融入自己的语法体系,在古体诗词的语法分析和专书句法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可谓是教学语法学的继承者和拓展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