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包头市五区为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综合测评模型,将包头市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测评中,通过分析计算出的数据,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赋予了不同权重,进而测定包头市五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梳理包头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难,指出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的国情,深入探讨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而又限制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进程,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社会安定问题。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现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长远保护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论述了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并探讨了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以此加快城镇化脚步,进而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城镇化则是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的不断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拟就此问题及相关对策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结合对利民开发区城镇化的研究,发现城镇化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较为高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提高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城镇内需,形成并完善了城镇产业链,实现了城镇与城市之间的良性关系。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拆迁安置、规划建设不合理等导致的物质及保障问题,以及精神层面上缺乏认同感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扬长补短,强化优势,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和再就业,提高中小城镇自身内需,并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社会认同感,以推进更加合理有效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依托,农村城镇化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两者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杠杆。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均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东省实现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基于西方空间生产理论以及中国城镇化空间生产本身具有的自然、政治、经济与社会属性,将政治、资本、社会三个元素嵌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的时代背景与特殊内涵,研究资本-政府-社会的中国城镇化空间生产运作逻辑。其次,从新型城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即"人的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切入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两者之间动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政策过程、内在规律与特征趋势,从而为研究城镇化领域的相关官员、专家、学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作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特殊载体,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研究以推进蓝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主旨,将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等与城镇土地利用和城镇化的现状紧密结合,洞悉土地资源利用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将理论与具体研究相结合,提出蓝区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策略和优化配置方案,将用地方案与转变城镇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探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路径,丰富和完善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本文结合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城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并对城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立泰  梁超 《科研管理》2014,35(11):178-186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以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将环境污染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角度测算了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镇效化率,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市区规模等因素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比较而言,考察期间经济、空间及社会城镇化效率较高,人口城镇化效率较低,各类型的城镇化效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状态。(2)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对人口及社会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均为正,而市区规模对前者的影响为负,对后者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市区规模对经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也为负;产业结构和市区规模对空间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人口密度为负。最后,本文建议,应通过统筹协调各影响因素来提升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安居乐业所不可跨越的重要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十八大提出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城镇化对于维护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一点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立足于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现状,明确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会宁县2009-2018年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得出结论:会宁县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会宁县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最高,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会宁县经济城镇化质量次之,但发展速度相对最高;会宁县人口城镇化及空间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且发展水平相当,增长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农村城镇化后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城镇化后如何进行绿化建设,逐步实现绿化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及农民安置的联动,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旨在引导农村城镇化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使其在空间布局上符合其发展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镇化的背后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等等。本文主要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江苏省徐州市城镇化率在过去十年中大幅提升,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徐州的经济发展。徐州市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快徐州市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从徐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原因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从徐州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经济质量改善情况出发,然后从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叙述,基于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推进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成为了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农民生产与生活的核心,土地无疑是国家...我国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管理土地的问题呈现在大家面前。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镇国有土地,第二个是农村集体土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再利用和管理上存在更大的问题,需要特别处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集体土地登记确权的研究,对城镇化建设并不多。从这方面看来,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安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下几点是可以影响城镇化发展。对集体土地登记确权的研究。有利于建设新农村,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城镇化的日益健全,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陕西省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促进新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本文以陕西省2000-2015年耕地面积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陕西省城镇化未来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并借助SPSS软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对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0、2030年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59.03%、67.14%;2015-2020年,城镇化年平均增速为1.17个百分点;2020-2030年,城镇化年平均增速为0.81个百分点。2)导致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由主到次依次为富裕度、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总量,这四个影响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409%、0.00290%、0.00277%、0.00219%。  相似文献   

18.
陈伟明 《科技风》2013,(13):190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国历史发展中都得以验证,城镇化它对物质的相对集中以及带动文化的繁荣昌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几千年来城镇化经历了由原始的宗族社会农耕文明向公民社会城镇文明演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使人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相适应,本文对此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然而,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这种“急速城镇化”表现为:城市人口虚高;建设布局在空间上出现无序化乃至失控;耕地、水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特征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已就农业多功能性和城镇化对都市区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采用农业多功能性范式对都市区农业变化与响应作出的系统性探讨。论文基于中国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梳理了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以期为构建系统性研究框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城镇化使都市区农业的主要功能类型和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不同社会主体积极适应城镇化的行为形成了七种主要的农业模式,都市区农业总体趋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兼具的综合性多功能农业系统。最后,展望了都市区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希望深化中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并推动都市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